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轨道交通车辆受流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轨道交通车辆受流系统动态特性测试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接触压力检测方法研究 | 第20-4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第三轨受流系统工作原理介绍 | 第20-21页 |
2.3 接触压力检测原理分析 | 第21-22页 |
2.4 接触压力检测方法研究 | 第22-24页 |
2.5 受流器/第三轨动力学分析 | 第24-38页 |
2.5.1 受流器与第三轨结构介绍 | 第24-26页 |
2.5.2 受流器模态分析 | 第26-30页 |
2.5.3 接触轨预载变形分析 | 第30-32页 |
2.5.4 受流器力学模型分析 | 第32-33页 |
2.5.5 第三轨系统力学模型分析 | 第33-36页 |
2.5.6 受流器/第三轨耦合力学模型及数学描述 | 第36-38页 |
2.6 受流器归算质量计算方法分析 | 第38-44页 |
2.6.1 变截面悬臂梁等效刚度法理论分析 | 第38-40页 |
2.6.2 受流器摆杆等效刚度分析 | 第40-41页 |
2.6.3 受流器摆杆等效质量分析 | 第41-4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第三轨受流系统动态特性检测系统设计 | 第46-58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第46-47页 |
3.3 检测项目分析 | 第47-48页 |
3.4 检测参数试验方案分析 | 第48-52页 |
3.4.1 接触压力试验方案 | 第48-51页 |
3.4.2 滑板加速度试验方案 | 第51页 |
3.4.3 滑板垂向位移试验方案 | 第51-52页 |
3.5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第52-57页 |
3.5.1 传感器选择 | 第52-55页 |
3.5.2 测量装置硬件设计 | 第55-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受流器动态特性试验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 第58-66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时域分析法 | 第58-60页 |
4.2.1 特征值分析 | 第58-59页 |
4.2.2 概率密度分析 | 第59-60页 |
4.3 频域分析方法 | 第60-63页 |
4.3.1 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61页 |
4.3.2 窗函数 | 第61页 |
4.3.3 功率谱分析 | 第61-63页 |
4.4 参数关联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受流器动态特性试验数据分析评价软件开发 | 第66-92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软件开发平台及工具简介 | 第66-68页 |
5.2.1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3简介 | 第66-67页 |
5.2.2 .NET框架简介 | 第67页 |
5.2.3 C | 第67页 |
5.2.4 SQL Server 2012简介 | 第67-68页 |
5.3 专家系统简介 | 第68-69页 |
5.3.1 专家系统简介 | 第68页 |
5.3.2 专家系统要素 | 第68页 |
5.3.3 专家系统特点 | 第68-69页 |
5.4 试验数据分析评价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 第69-72页 |
5.4.1 需求分析 | 第69页 |
5.4.2 结构及模块划分 | 第69-70页 |
5.4.3 数据库设计 | 第70-72页 |
5.5 软件系统模块设计及功能实现 | 第72-91页 |
5.5.1 软件用户登录界面 | 第72页 |
5.5.2 软件主界面 | 第72-73页 |
5.5.3 数据库管理模块 | 第73-76页 |
5.5.4 数据导入模块 | 第76-78页 |
5.5.5 数据分析模块 | 第78-88页 |
5.5.6 推理评判模块 | 第88-90页 |
5.5.7 报表模块 | 第90-9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6 无锡二号线受流器动态特性试验数据分析 | 第92-112页 |
6.1 引言 | 第92页 |
6.2 无锡二号线受流器振动特性试验概述 | 第92-96页 |
6.2.1 受流器—接触轨振动特性试验介绍 | 第92-94页 |
6.2.2 受流器归算质量计算 | 第94-96页 |
6.3 受流质量评价分析 | 第96-101页 |
6.3.1 受流质量评价指标 | 第96-98页 |
6.3.2 受流质量评价分析 | 第98-101页 |
6.4 接触轨不平顺分析 | 第101-102页 |
6.5 试验工况影响分析 | 第102-111页 |
6.5.1 接触面高度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6.5.2 车速对各参数检测值与受流质量的影响 | 第104-11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7.1 结论 | 第112-113页 |
7.2 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8-12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