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3.1 关爱 | 第10页 |
1.3.2 关爱教育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4.1 关于关爱教育的研究 | 第11-12页 |
1.4.2 关于初中实施关爱教育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3 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13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TJ中学初中实施关爱教育的现状 | 第16-28页 |
2.1 TJ中学初中实施关爱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16-21页 |
2.1.1 实施关爱教育的内容是片面的 | 第17-19页 |
2.1.2 实施关爱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形式化的 | 第19-20页 |
2.1.3 实施关爱教育的效果是低成效的 | 第20-21页 |
2.2 TJ中学初中实施关爱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1-28页 |
2.2.1 在教学中缺乏关爱教育的渗透 | 第22-25页 |
2.2.2 实施关爱教育的方式单一 | 第25-26页 |
2.2.3 关爱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 第26-28页 |
3 TJ中学初中实施关爱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28-37页 |
3.1 教师的关爱教育观念落后 | 第28-32页 |
3.1.1 教师只重视传授学科知识,忽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能力 | 第29-30页 |
3.1.2 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 | 第30-31页 |
3.1.3 科任老师参与度不够 | 第31-32页 |
3.2 学校偏重考试成绩,忽视关爱教育 | 第32-34页 |
3.2.1 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根据考试科目安排的 | 第32-33页 |
3.2.2 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 | 第33-34页 |
3.3 学校和社区没有合力开展关爱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 第34-37页 |
3.3.1 学校出于安全因素的限制不愿开展大量实践活动 | 第35页 |
3.3.2 家校对成绩功利化的追求影响实践活动的开展 | 第35-37页 |
4 成都市初中实施关爱教育的策略 | 第37-49页 |
4.1 教师需要转变关爱教育观念 | 第37-41页 |
4.1.1 教师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对关爱教育的认识 | 第37-39页 |
4.1.2 教师要把关爱教育的理论及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 第39-40页 |
4.1.3 教师实施关爱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 | 第40-41页 |
4.2 学校要注重关爱教育的长期发展和渗透 | 第41-46页 |
4.2.1 在各门学科课程中去渗透关爱教育 | 第42-44页 |
4.2.2 利用好集会活动实施关爱教育 | 第44-45页 |
4.2.3 完善对师生实施关爱教育的评价方法 | 第45-46页 |
4.3 学校要推行关爱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 第46-49页 |
4.3.1 学校注重营造关爱教育氛围 | 第47-48页 |
4.3.2 学校和社区联手有计划开展关爱教育实践活动 | 第48-49页 |
5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