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0 引言 | 第14-40页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4-2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2页 |
0.3 研究问题和研究范畴 | 第32-34页 |
0.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 第34-38页 |
0.5 创新点 | 第38-40页 |
1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理论基础 | 第40-71页 |
1.1 理论依据 | 第40-42页 |
1.1.1 企业知识理论 | 第40-41页 |
1.1.2 信息交流理论 | 第41-42页 |
1.1.3 组织学习理论 | 第42页 |
1.2 产业集群 | 第42-51页 |
1.2.1 什么是产业集群 | 第42-45页 |
1.2.2 结构特征 | 第45-49页 |
1.2.3 结构类型 | 第49-51页 |
1.3 知识转移 | 第51-67页 |
1.3.1 产业集群知识的类型及特征 | 第51-57页 |
1.3.1.1 组织知识的定义 | 第51-53页 |
1.3.1.2 产业集群知识的类型 | 第53-57页 |
1.3.2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内涵 | 第57-64页 |
1.3.2.1 几个概念的区分 | 第57-59页 |
1.3.2.2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内涵 | 第59-64页 |
1.3.3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类型 | 第64-67页 |
1.4 产业集群与知识转移的关系 | 第67-69页 |
1.4.1 知识转移促进产业集群创新 | 第67-68页 |
1.4.2 产业集群的临近性促进知识转移 | 第68-6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2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途径 | 第71-96页 |
2.1 二元点式知识转移 | 第71页 |
2.2 链式知识转移 | 第71-89页 |
2.2.1 基于供应链的SEC知识转移 | 第72-81页 |
2.2.1.1 供应链知识的界定 | 第72-74页 |
2.2.1.2 企业-供应商的知识转移 | 第74-77页 |
2.2.1.3 企业-顾客的知识转移 | 第77-81页 |
2.2.2 基于R&D创新链的STI知识转移 | 第81-89页 |
2.2.2.1 大学-产业知识转移途径 | 第82-88页 |
2.2.2.2 集群整体形式的知识转移途径——集群创新中心 | 第88-89页 |
2.3 网络式知识转移 | 第89-94页 |
2.3.1 星型结构知识转移 | 第90-91页 |
2.3.2 网状结构知识转移 | 第91-93页 |
2.3.3 树型结构知识转移 | 第93-9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3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概念模型 | 第96-125页 |
3.1 线性结构模型 | 第96-101页 |
3.1.1 节点模型 | 第97-98页 |
3.1.2 过程模型 | 第98-100页 |
3.1.3 节点-过程模型 | 第100-101页 |
3.2 优化线性模型 | 第101-108页 |
3.2.1 线性模型缺陷 | 第101-103页 |
3.2.2 优化线性模型的理论基础——翻译理论 | 第103-106页 |
3.2.3 优化线性模型的构建 | 第106-108页 |
3.3 实践社区模型 | 第108-123页 |
3.3.1 实践社区的历史背景 | 第110-111页 |
3.3.2 实践社区共同特征 | 第111-112页 |
3.3.3 实践社区的结构成分 | 第112页 |
3.3.4 实践社区模式 | 第112-123页 |
3.3.4.1 基于工艺/任务的实践社区 | 第114-116页 |
3.3.4.2 专业化实践社区 | 第116-118页 |
3.3.4.3 认知/创意实践社区 | 第118-121页 |
3.3.4.4 虚拟实践社区 | 第121-12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4 产业集群内部特征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 第125-168页 |
4.1 知识的溢出性 | 第125-140页 |
4.1.1 知识溢出和知识转移的关系 | 第125-128页 |
4.1.2 知识溢出的内涵 | 第128-135页 |
4.1.2.1 知识溢出的层次 | 第128-129页 |
4.1.2.2 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途径 | 第129-135页 |
4.1.3 知识溢出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作用 | 第135-140页 |
4.1.3.1 知识溢出对知识转移的正面影响作用 | 第135-137页 |
4.1.3.2 知识溢出对知识转移的负面影响作用 | 第137-140页 |
4.2 临近性 | 第140-159页 |
4.2.1 地理临近性 | 第141-143页 |
4.2.1.1 地理临近的内涵 | 第141页 |
4.2.1.2 地理临近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作用 | 第141-143页 |
4.2.2 组织临近性 | 第143-155页 |
4.2.2.1 组织临近的内涵 | 第143-144页 |
4.2.2.2 组织临近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作用 | 第144-155页 |
4.2.3 认知临近性 | 第155-159页 |
4.2.3.1 认知临近的内涵 | 第155页 |
4.2.3.2 认知临近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作用 | 第155-159页 |
4.2.4 临近性的相互作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 第159页 |
4.3 非贸易相互依存关系 | 第159-167页 |
4.3.1 非贸易相互依存关系的内涵 | 第159-160页 |
4.3.2 非贸易相互依存关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 第160-1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5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复杂系统反馈结构分析 | 第168-182页 |
5.1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复杂系统SD结构模型 | 第168-172页 |
5.1.1 系统流位流率系分析 | 第168-170页 |
5.1.2 构建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复杂系统流率入树模型 | 第170-172页 |
5.2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复杂系统反馈结构分析 | 第172-180页 |
5.2.1 系统极小基模求解 | 第172-173页 |
5.2.2 系统二阶极小基模分析 | 第173-174页 |
5.2.3 系统三阶极小基模分析 | 第174-177页 |
5.2.4 系统四阶极小基模分析 | 第177-1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80-182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182-186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82-183页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83页 |
6.3 展望 | 第183-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201页 |
科研成果 | 第201-202页 |
后记 | 第202-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