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高压线路沿地线穿越越障巡检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目录第10-13页
1 绪论第13-26页
    1.1 引言第13-15页
        1.1.1 沿地线穿越越障巡检机器人的提出第13页
        1.1.2 沿地线穿越越障巡检机器人研究的特点第13-15页
        1.1.3 沿地线穿越越障巡检机器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3页
        1.2.1 巡检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研究第15-20页
        1.2.2 其它缆索机器人的研究第20-21页
        1.2.3 移动机器人打滑辨识与控制研究第21页
        1.2.4 移动机器人环境识别与定位研究第21-23页
        1.2.5 移动机器人自主行为控制研究第23页
    1.3 课题来源第23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第23-26页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2 本文创新点第24-26页
2 巡检机器人总体解决方案与测控平台开发第26-39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机器人可穿越通过的地线道路结构第26-28页
        2.2.1 地线线路环境第26页
        2.2.2 地线线路结构改造第26-28页
            2.2.2.1 防振锤的改造第26-27页
            2.2.2.2 直线夹的改造第27页
            2.2.2.3 耐张塔头的改造第27-28页
    2.3 移动机器人机构第28-30页
        2.3.1 机构原理第28-29页
        2.3.2 机构结构模型与仿真第29-30页
    2.4 测控平台开发第30-38页
        2.4.1 测控硬件的基本结构第30-34页
            2.4.1.1 移动基站硬件组成第30页
            2.4.1.2 巡检机器人本体硬件组成第30-34页
        2.4.2 移动基站及样机第34页
        2.4.3 巡检机器人的控制软件开发第34-38页
            2.4.3.1 移动基站监控软件开发第34-37页
            2.4.3.2 移动机器人本体控制软件开发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机器人行走轮打滑辨识与控制第39-53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行走轮打滑受力分析第39-41页
    3.3 行走轮的打滑辨识第41-43页
        3.3.1 行走轮运动状态分析第41页
        3.3.2 行走轮打滑辨识的数学模型第41-42页
        3.3.3 行走轮打滑辨识算法第42-43页
    3.4 行走轮打滑控制的依据第43-45页
        3.4.1 压紧力增量与打滑度的关系第44-45页
        3.4.2 压紧力增量与线路坡度的关系第45页
    3.5 行走轮打滑模糊控制第45-50页
        3.5.1 打滑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第46-50页
            3.5.1.1 模糊控制器及输入输出变量的确定第46页
            3.5.1.2 论域与隶属度函数的确定第46-49页
            3.5.1.3 模糊打滑控制规则第49-50页
    3.6 仿真与实验第50-52页
    3.7 本章小结第52-53页
4 巡检机器人环境识别与定位第53-68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巡检机器人作业环境描述第53-54页
    4.3 环境识别与定位的相关模型及算法第54-59页
        4.3.1 环境识别与定位系统功能及结构第54-55页
        4.3.2 全局环境识别与定位第55-56页
        4.3.3 局部环境识别与定位第56-59页
            4.3.3.1 基本方法第56-57页
            4.3.3.2 机器视觉定位第57-59页
    4.4 基于超声波传感器阵列的障碍物识别方法第59-67页
        4.4.1 超声波传感器阵列布局设计第59-60页
        4.4.2 超声波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与分析第60-64页
            4.4.2.1 无障情形下超声波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第61页
            4.4.2.2 防振锤障碍物情形下超声波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第61-62页
            4.4.2.3 直线夹障碍物情形下超声波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第62-63页
            4.4.2.4 耐张过桥障碍物情形下超声波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第63-64页
        4.4.3 BP神经网络障碍物识别模型第64-67页
            4.4.3.1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第64-65页
            4.4.3.2 BP神经网络的训练及检验第65-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5 巡检机器人自主行为控制方法第68-90页
    5.1 引言第68-69页
    5.2 行为的概念第69-70页
    5.3 巡检机器人的基本行为分解第70-71页
    5.4 基于状态机的弹道式行为设计第71-81页
        5.4.1 有限状态机原理第71-72页
        5.4.2 滚动穿越防振锤行为的动作规划及FSM设计第72-75页
        5.4.3 蠕动穿越防振锤行为的动作规划及FSM设计第75-76页
        5.4.4 穿越直线夹行为的动作规划及FSM设计第76-77页
        5.4.5 穿越耐张行为的动作规划及FSM设计第77-79页
        5.4.6 充电行为的FSM设计第79-80页
        5.4.7 增强动态环境适应性的行为设计方法第80-81页
    5.5 行为仲裁第81-83页
    5.6 基于行为的控制软件设计第83-89页
        5.6.1 伺服行为实现第83-85页
        5.6.2 基于状态机的弹道式行为实现第85-86页
        5.6.3 行为仲裁器的实现第86-87页
        5.6.4 行为调度器的实现第87-89页
    5.7 本章小结第89-90页
6 实验与应用第90-103页
    6.1 室内模拟线路实验第90-95页
        6.1.1 实验条件第90页
        6.1.2 实验内容第90-95页
            6.1.2.1 滚动行走实验第90-92页
            6.1.2.2 穿越障碍物实验第92-95页
    6.2 室外模拟线路实验第95-98页
        6.2.1 实验条件第95-96页
        6.2.2 实验内容第96-98页
            6.2.2.1 控制系统实验第96-97页
            6.2.2.2 打滑控制实验第97-98页
    6.3 应用第98-102页
    6.4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03-106页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第103-104页
    7.2 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5页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实现研究
下一篇:萨科齐外交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