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系统可达性变化对居住选址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研究总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居住选址的影响因素和基本原理 | 第17-32页 |
2.1 行为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17-25页 |
2.1.1 行为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7-19页 |
2.1.2 常用的行为分析模型 | 第19-25页 |
2.2 居住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9页 |
2.2.1 房屋属性 | 第26页 |
2.2.2 家庭属性 | 第26-27页 |
2.2.3 小区属性 | 第27页 |
2.2.4 交通系统属性 | 第27-29页 |
2.3 交通系统及其可达性变化对居住选址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 基于可达性的居住选址行为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效用模型的居住区可达性测算方法 | 第32-55页 |
3.1 备选居住区的确定 | 第32页 |
3.2 居住区可达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3.2.1 土地利用因素 | 第33-34页 |
3.2.2 交通系统因素 | 第34页 |
3.2.3 个体因素 | 第34页 |
3.3 居住区可达性测算模型的建立 | 第34-39页 |
3.3.1 常用的可达性测算方法 | 第34-36页 |
3.3.2 模型选择和优化思路 | 第36-37页 |
3.3.3 可达性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4 居住区可达性测算模型的应用 | 第39-54页 |
3.4.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39-40页 |
3.4.2 出行方式选择分析 | 第40-46页 |
3.4.3 可达性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6-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基于备选居住区可达性的居住选址模型 | 第55-68页 |
4.1 数据准备与统计分析 | 第55-60页 |
4.1.1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第55页 |
4.1.2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55-60页 |
4.2 基于居住区可达性的居住选址模型的建立 | 第60-65页 |
4.2.1 模型的选择 | 第60-61页 |
4.2.2 模型影响因素选择 | 第61页 |
4.2.3 模型参数标定 | 第61-64页 |
4.2.4 模型统计量检验 | 第64-65页 |
4.3 居住选址模型的参数分析 | 第65-67页 |
4.3.1 下层模型参数分析 | 第65-67页 |
4.3.2 上层模型参数分析 | 第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交通系统变化对居住选址行为的影响 | 第68-93页 |
5.1 总体思路与分析框架 | 第68-69页 |
5.2 典型情景设定 | 第69-72页 |
5.2.1 常用交通管理策略分析 | 第69-70页 |
5.2.2 典型情景设定 | 第70-72页 |
5.3 基于典型情景的居住选址模型敏感性分析 | 第72-90页 |
5.3.1 鼓励公共交通出行 | 第72-78页 |
5.3.2 鼓励绿色出行 | 第78-83页 |
5.3.3 限制小汽车出行 | 第83-88页 |
5.3.4 禁止摩托车出行 | 第88-90页 |
5.4 交通系统变化对居住选址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90-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93-95页 |
主要结论 | 第93页 |
研究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 | 第99-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