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构学论文

轨迹输出平面柔顺机构的轮廓提取与形状优化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2 平面柔顺机构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平面柔顺机构轮廓提取方法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平面柔顺机构形状优化方法研究现状第17-18页
    1.5 研究现状分析第18-19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7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基于拓扑优化的轨迹输出平面柔顺机构概念设计第21-36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拓扑优化模型的建立第21-30页
        2.2.1 设计变量第22-23页
        2.2.2 输入输出关系的确立第23-25页
        2.2.3 多输入多输出柔顺机构模型第25-27页
        2.2.4 工作状态分析第27-29页
        2.2.5 两输入两输出柔顺机构第29-30页
    2.3 其他优化问题第30-33页
        2.3.1 数值问题的处理第30-31页
        2.3.2 敏度分析第31-33页
    2.4 约束条件第33-34页
        2.4.1 位移约束第33页
        2.4.2 体积约束第33-34页
        2.4.3 设计变量约束第34页
    2.5 轨迹输出柔顺机构拓扑优化程序计算流程第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轨迹输出平面柔顺机构拓扑图的轮廓提取方法第36-50页
    3.1 引言第36-37页
    3.2 密度等值线法合理性的讨论第37-41页
        3.2.1 密度等值线法的基本思想第37-39页
        3.2.2 密度等值线法合理性的讨论第39-41页
    3.3 密度误差的优化第41-47页
        3.3.1 密度误差优化问题的描述第41-42页
        3.3.2 优化变量的选择第42-44页
        3.3.3 优化模型的建立第44-46页
        3.3.4 优化方法的选择第46-47页
    3.4 等值线阈值(THRESHOLD VALUE)的确定第47-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轨迹输出平面柔顺机构的轮廓形状优化设计方法第50-69页
    4.1 引言第50-51页
    4.2 平面柔顺机构形状优化问题的提出第51-52页
    4.3 机构的抽象第52-63页
        4.3.1 杆件结点的判断思想和证明第52-58页
        4.3.2 杆件结点的搜索第58-61页
        4.3.3 杆件与机座交点的搜索第61页
        4.3.4 柔性铰链点的搜索第61-62页
        4.3.5 其他点第62页
        4.3.6 杆件存在性的判断和连接第62-63页
    4.4 轮廓还原及其尺寸优化第63-68页
        4.4.1 杆件和柔性铰链轮廓的还原第64-66页
        4.4.2 机构的尺寸优化第66-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轨迹输出平面柔顺机构设计的数值仿真第69-94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柔顺机构设计算例第69-72页
        5.2.1 初始设计参数第69-71页
        5.2.2 算例的概念设计结果第71-72页
    5.3 柔顺机构的轮廓提取第72-82页
        5.3.1 手动轮廓提取结果第72-74页
        5.3.2 未优化的密度函数等值线轮廓提取结果第74-78页
        5.3.3 优化后的密度函数等值线轮廓提取结果第78-81页
        5.3.4 三种轮廓提取方法得到的输出结果比较分析第81-82页
    5.4 机构的抽象和形状优化第82-87页
        5.4.1 机构的抽象第83-85页
        5.4.2 机构的尺寸优化第85-87页
    5.5 机构的轨迹输出仿真实验第87-92页
        5.5.1 线性模型的验证第87-90页
        5.5.2 机构的轨迹输出实验研究第90-92页
    5.6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完成论文第9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螺柱焊接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下一篇:基于后市场的汽车整车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