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8-13页 |
·研究缘由 | 第8-10页 |
·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 第8-9页 |
·江苏省某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课程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研究概述 | 第13-19页 |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校本课程 | 第13页 |
·课程开发 | 第13页 |
·校本课程开发 | 第13-14页 |
·校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 第14-15页 |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 | 第14页 |
·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 | 第14页 |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第14-15页 |
·校本课程与选修课 | 第15页 |
·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5-16页 |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第16-17页 |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 第17-19页 |
第3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19-23页 |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19页 |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19-20页 |
·启示 | 第20-23页 |
·学科理念陈旧、课程目标单一 | 第21页 |
·课程内容太多、太难,缺乏与专业课、生产生活的联系 | 第21-22页 |
·课程评价片面化,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 第22-23页 |
第4章 中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23-26页 |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基点的确立 | 第23-25页 |
·以学生为本位 | 第23-24页 |
·以化学学科为本位 | 第24页 |
·以社会发展为本位 | 第24-25页 |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选择 | 第25-26页 |
第5章 中职化学校本教材的编制 | 第26-34页 |
·课程目标的构建 | 第26-29页 |
·课程内容选取 | 第29-31页 |
·学科知识的适用性 | 第30-31页 |
·职业实用性 | 第31页 |
·内容重要性 | 第31页 |
·校本教材的形成 | 第31-34页 |
·教材的编制 | 第32页 |
·教材的结构 | 第32-34页 |
第6章 中职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 第34-41页 |
·进行课程的形成性测试 | 第34页 |
·分析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 第34-35页 |
·发挥学科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 第35-36页 |
·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35页 |
·采用以"学案导学"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 第35-36页 |
·有效整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 第36页 |
·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 第36页 |
·课程评价的建构 | 第36-41页 |
·学生学业的评价 | 第36-39页 |
·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1-43页 |
·研究结论 | 第41页 |
·反思与建议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61页 |
附录1 江苏省某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工程造价"、"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学生化学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第44-46页 |
附录2 江苏省某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校本课程《化学》教学大纲 | 第46-50页 |
附录3 江苏省某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校本课程《化学》教材目录 | 第50-54页 |
附录4 学生平时成绩评价反馈 | 第54-55页 |
附录5 有关江苏省某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校本课程评价的调查问卷 | 第55-56页 |
附录6 江苏省某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校本课程《化学》教材"校本课题"节选 | 第56-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