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双柱墩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3 双柱墩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形式 | 第12-15页 |
1.3.1 盖梁的破坏形式 | 第12-13页 |
1.3.2 墩柱的破坏形式 | 第13-14页 |
1.3.3 横系梁的破坏形式 | 第14页 |
1.3.4 基础的破坏形式 | 第14-15页 |
1.4 横系梁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5 横系梁设置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 第18页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8-20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6.2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桥梁抗震分析与设计方法 | 第20-31页 |
2.1 静力法 | 第20-21页 |
2.2 反应谱法 | 第21-24页 |
2.2.1 反应谱法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2.2.2 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 第22-23页 |
2.2.3 振型组合方法 | 第23-24页 |
2.3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2.3.1 弹塑性材料定义 | 第24-25页 |
2.3.2 基本分析步骤 | 第25页 |
2.3.3 加载模式 | 第25-26页 |
2.4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5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6-30页 |
2.5.1 延性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27页 |
2.5.2 延性的概念 | 第27-28页 |
2.5.3 延性的指标 | 第28-29页 |
2.5.4 能力保护设计原则 | 第29页 |
2.5.5 双柱墩塑性铰区域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横系梁设置原则与设计方法探讨 | 第31-35页 |
3.1 横系梁的基本设置原则 | 第31-32页 |
3.2 横系梁设计方法 | 第32-34页 |
3.2.1 横系梁设计基本流程 | 第32页 |
3.2.2 横系梁设计方案的比选标准 | 第32-34页 |
3.2.3 横系梁设计方法的初步研究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不同横系梁设计方案对桥梁抗震性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35-78页 |
4.1 桥梁有限元模型 | 第35-38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35-36页 |
4.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6-38页 |
4.2 无系梁双柱墩模型对比分析 | 第38-44页 |
4.3 有系梁双柱墩模型对比分析 | 第44-48页 |
4.4 横系梁设置数量对比分析 | 第48-69页 |
4.4.1 7米双柱墩系梁的设置数量研究 | 第48-52页 |
4.4.2 10米双柱墩系梁的设置数量研究 | 第52-55页 |
4.4.3 15米双柱墩系梁的设置数量研究 | 第55-57页 |
4.4.4 20米双柱墩系梁的设置数量研究 | 第57-59页 |
4.4.5 30米双柱墩系梁的设置数量研究 | 第59-64页 |
4.4.6 50米双柱墩系梁的设置数量研究 | 第64-69页 |
4.5 横系梁设置位置对比分析 | 第69-72页 |
4.5.1 设置一道系梁的合理位置研究 | 第69-70页 |
4.5.2 设置两道系梁的合理位置研究 | 第70-71页 |
4.5.3 设置三道及多道系梁的合理位置研究 | 第71-72页 |
4.6 横系梁设置尺寸对比分析 | 第72-77页 |
4.6.1 设置一道系梁的合理尺寸研究 | 第72-74页 |
4.6.2 设置两道系梁的合理尺寸研究 | 第74-75页 |
4.6.3 设置三道及多道系梁的合理尺寸研究 | 第75-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8-80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5.2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
科研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