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 情绪 | 第12-14页 |
·情绪的界定 | 第12页 |
·情绪的组成 | 第12页 |
·情绪的功能 | 第12-13页 |
·高一新生的情绪 | 第13-14页 |
2. 情绪调节 | 第14-21页 |
·情绪调节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情绪调节的过程 | 第16页 |
·情绪调节的对象 | 第16-17页 |
·情绪调节的功能 | 第17-18页 |
·情绪调节的测量 | 第18-20页 |
·情绪调节的理论模型 | 第20-21页 |
3. 情绪调节方式的分类 | 第21-24页 |
·情绪调节方式的起源 | 第21-22页 |
·根据情绪调节的过程来划分 | 第22页 |
·根据调查得出的情绪调节方式 | 第22页 |
·根据情绪调节的功能来划分 | 第22-24页 |
4 团体活动 | 第24-25页 |
·团体活动的理论 | 第24-25页 |
·团体活动、积极心理学与情绪 | 第25页 |
5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 | 第27-30页 |
1. 问题提出 | 第27-28页 |
2.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3.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4.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30-39页 |
研究Ⅰ《高中生情绪调节方式》问卷的修订 | 第30-3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3. 研究过程 | 第30-33页 |
·原问卷 | 第30页 |
·研究被试 | 第30-31页 |
·调查访谈 | 第31页 |
·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4. 研究结论 | 第33-34页 |
研究Ⅱ 高一新生情绪调节的干预研究 | 第34-3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研究设计 | 第34页 |
·被试选取 | 第34-35页 |
·研究工具 | 第35页 |
4 研究程序 | 第35-39页 |
·干预方案设计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干预研究的前测 | 第36页 |
·干预研究的实施 | 第36-38页 |
·干预研究的后测 | 第38页 |
·干预结果的处理 | 第38-39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1 两组前测的差异比较 | 第39页 |
2 干预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干预班和对照班前后测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1页 |
·干预班和对照班后测结果的差异检验及分析 | 第41-42页 |
·干预班学生对团体活动的评价调查表 | 第42-43页 |
·干预班学生对团体活动感受的开放式调查 | 第43页 |
3. 结论 | 第43-44页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44-52页 |
1. 团体活动对于学生们选择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效果 | 第44-46页 |
2. 团体活动对改善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效果 | 第46-48页 |
3. 团体活动过程中的学生表现及影响效果 | 第48-50页 |
4. 干预研究的反思 | 第50-52页 |
·干预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研究建议 | 第51-52页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1 高中生情绪调节方式问卷的修订 | 第52页 |
2 干预研究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9页 |
后记(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