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语法论文--句法论文

英语合取类并列结构的生成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第11-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7-19页
        1.1.1 关于并列项第18页
        1.1.2 关于并列连词and第18页
        1.1.3 关于并列结构第18-19页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9-21页
        1.2.1 并列的内涵与外延第19-20页
        1.2.2 并列结构的内部次类第20-21页
        1.2.3 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第21页
    1.3 研究目标、意义和方法第21-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21页
        1.3.2 选题意义第21-22页
        1.3.3 研究方法第22页
    1.4 本文结构第22-24页
第二章 文献述要第24-50页
    2.1 关于并列结构的限制条件第24-27页
    2.2 关于并列连词and第27-31页
        2.2.1 and的合用问题第27-28页
        2.2.2 and的功能及语法属性第28-31页
    2.3 关于并列结构的相关生成分析第31-50页
        2.3.1 Chomsky的"小句并列+删除"模式第31-33页
        2.3.2 Jackendoff & Lakoff的多核模式第33-35页
        2.3.3 Williams & Goodall的多维分析模式第35-37页
        2.3.4 Collins否认指示语位置递归模式第37-40页
        2.3.5 Munn & Kayne附加语位置递归模式第40-43页
        2.3.6 Zoerner的补语位置递归模式第43-50页
第三章 理论基础第50-60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生成语法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第50-55页
        3.2.1 词库与词项特征第51-52页
        3.2.2 运算系统与句法操作手段第52-55页
    3.3 X界标理论与层级结构第55-57页
    3.4 LCA与句法结构的线性排序第57-60页
第四章 并列结构的内部关系第60-88页
    4.1 引言第60-61页
    4.2 并列的结构类型第61-67页
        4.2.1 DP并列的结构类型第61-63页
        4.2.2 VP并列的结构类型第63-65页
        4.2.3 TP并列的结构类型第65-67页
    4.3 并列项之间的关系第67-77页
        4.3.1 DP并列内并列项间的关系第67-74页
            4.3.1.1 结构完全对等的DP并列第67-69页
            4.3.1.2 结构部分对等的DP并列第69-71页
            4.3.1.3 结构不对等的DP并列第71-74页
        4.3.2 VP并列内并列项间的关系第74-77页
            4.3.2.1 结构完全对等的VP并列第74-75页
            4.3.2.2 结构部分对等的VP并列第75-76页
            4.3.2.3 结构不对等的VP并列第76-77页
    4.4 并列项与and之间的关系第77-82页
        4.4.1 DP并列项与and之间的关系第78-80页
        4.4.2 VP并列项与and之间的关系第80-82页
    4.5 并列项与并列结构之间的关系第82-85页
        4.5.1 DP并列项与DP并列结构的关系第82-83页
        4.5.2 VP并列项与VP并列结构的关系第83-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8页
        4.6.1 关于并列结构的内部限制条件第85-86页
        4.6.2 关于and的属性及在并列结构内部的功能第86-87页
        4.6.3 关于并列结构的语法属性第87-88页
第五章 并列结构的外部关系第88-111页
    5.1 引言第88页
    5.2 并列结构的句法分布第88-91页
        5.2.1 DP并列结构的句法分布第88-90页
        5.2.2 VP类并列结构的句法分布第90-91页
        5.2.3 小结第91页
    5.3 并列结构的形式特征第91-95页
        5.3.1 DP类并列结构的形式特征第92-94页
        5.3.2 VP类并列结构的形式特征第94-95页
        5.3.3 小结第95页
    5.4 并列结构(作为整体)的外部关系第95-100页
        5.4.1 DP类并列结构的外部关系第95-98页
        5.4.2 VP并列结构的外部关系第98-100页
        5.4.3 小结第100页
    5.5 并列项的外部关系第100-106页
        5.5.1 DP类并列项的外部关系第100-103页
        5.5.2 VP类并列项的外部关系第103-105页
        5.5.3 小结第105-106页
    5.6 共享成分与and的合取功能第106-108页
    5.7 本章小结第108-111页
        5.7.1 关于并列结构的外部限制条件第108页
        5.7.2 关于and在并列结构外部关系中的功能第108-109页
        5.7.3 关于并列结构句的语法特性第109-111页
第六章 并列结构的生成模式第111-141页
    6.1 引言第111-112页
    6.2 并列项与and之间的亲疏关系第112-113页
    6.3 并列项之间的层级关系第113-115页
    6.4 "and C_2"的句法定位第115-116页
    6.5 共享成分的特性与并列层级第116-118页
    6.6 并列结构的生成模式及句法属性第118-123页
        6.6.1 并列结构的生成模式假设第118-120页
        6.6.2 并列结构的句法属性第120-123页
    6.7 本文模式能解决的具体问题第123-138页
        6.7.1 成分外置问题第123-125页
        6.7.2 多项式并列的合并分组问题第125-133页
        6.7.3 too的位置问题第133-136页
        6.7.4 副词的位置问题第136-138页
    6.8 本章小结第138-141页
第七章 结论第141-150页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及创新点第141-145页
        7.1.1 关于并列结构的限制条件第141-142页
        7.1.2 关于并列连词and的属性及功能第142-143页
        7.1.3 关于并列结构的属性第143页
        7.1.4 关于并列结构的生成模式第143-145页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145-146页
    7.3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及方向第146-150页
        7.3.1 名词性并列结构的特性第146-147页
        7.3.2 异类并列短语第147页
        7.3.3 并列结构句(CSSs)的生成过程第147-148页
        7.3.4 TP并列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8页
致谢第158-160页
附录 本文中的表与图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哈尔滨高职院校调查为依据
下一篇:宝洁在华市场地位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