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导学案的分层次设计与应用研究--以高中鲁教版必修一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反思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一、导学案 | 第18页 |
二、导学案设计 | 第18页 |
三、导学案分层次设计 | 第18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有效教学理论 | 第18-19页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第19页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四、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导学案的应用现状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导学案的使用现状分析 | 第21-28页 |
一、调查问卷可靠度分析 | 第21-22页 |
二、导学案使用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三、导学案的设计的建议 | 第28页 |
第二节 地理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一、地理导学案的相关理论知识匮乏 | 第28页 |
二、地理导学案的设计成员不足 | 第28-29页 |
三、地理导学案在课堂运用的效率不高 | 第29页 |
第三节 “教案”、“学案”和“导学案”的区分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导学案的分层次设计 | 第30-44页 |
第一节 地理“导学案”的设计理论 | 第30-36页 |
一、地理“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 第30-33页 |
二、地理导学案设计的要求 | 第33-34页 |
三、地理“导学案”地基本要素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导学案设计的内容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导学案分层次设计的标准 | 第37-44页 |
一、分层次的方法 | 第37页 |
二、学生分层 | 第37-39页 |
三、目标分层 | 第39-41页 |
四、分层次的教学活动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研究 | 第44-67页 |
第一节 备课 | 第44-48页 |
一、“备”学生 | 第44页 |
二、备“导学案” | 第44-48页 |
第二节 地理“导学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地理“导学案”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 | 第50-52页 |
一、地理“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的展示 | 第50-51页 |
二、教学实践总结与感悟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导学案”地理课堂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52-67页 |
一、调查样本和研究方法 | 第52页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52-62页 |
三、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71页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第67-69页 |
一、学生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 | 第67-68页 |
二、教师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实施建议 | 第69-70页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一 导学案使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第73-75页 |
附录二 有关“导学案”课堂教学的调查(学生卷) | 第75-77页 |
附录三 有关“导学案”课堂教学的调查(教师卷) | 第77-79页 |
附录四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导学案 | 第79-84页 |
附录五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导学案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