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8页 |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口语交际的流变及内涵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口语交际的流变 | 第19-23页 |
一、春秋战国时期——出于政治目的单一形式的口语行为 | 第19页 |
二、秦汉到语文独立设科前——附属于经学和科举考试的口语活动 | 第19-21页 |
三、语文独立设科到文革前——停留于理论重视的口语表达要求 | 第21-22页 |
四、文革后到20 世纪末——逐步复苏的说、听教学 | 第22-23页 |
五、21 世纪以来——处于摸索前行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 第23页 |
第二节 解读新课标中的口语交际 | 第23-26页 |
一、新课标对“口语交际”的表述 | 第23-25页 |
二、解读新课标中的“口语交际”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新课标中“口语交际”的内涵及特征 | 第26-28页 |
一、口语交际的内涵 | 第26页 |
二、口语交际的特征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苏州城区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透视 | 第28-47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28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8页 |
第二节 苏州城区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优势 | 第28-35页 |
一、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利大环境 | 第28-30页 |
二、口语交际教学主体的强大需求及适应性 | 第30-32页 |
三、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口语交际教学新平台 | 第32-35页 |
第三节 苏州城区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35-47页 |
一、教材编制的局限 | 第35-40页 |
二、初中生心理及现有口语交际水平的局限 | 第40-42页 |
三、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理解和能力的局限 | 第42-45页 |
四、评价体系的局限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苏州城区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 第47-61页 |
第一节 口语交际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 第47-49页 |
一、低阶训练方式和途径 | 第47-48页 |
二、进阶训练方式和途径 | 第48页 |
三、高阶训练方式和途径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口语交际的教材策略 | 第49-52页 |
一、教材口语交际版块编排合理化 | 第49-51页 |
二、口语交际版块内容实用化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 第52-58页 |
一、努力推进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改革 | 第52-55页 |
二、利用课外资源和平台综合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 第55-58页 |
第四节 口语交际策略实践的初步成果 | 第58-61页 |
一、完善学生个性 | 第58-59页 |
二、有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