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8-9页 |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页 |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意境范畴及其艺术生成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意境在艺术中的体现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散点透视”思维下的意境生成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李煜《虞美人》的意境探析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意境阐释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第18-25页 |
第一节 从文本内外结合的层面解释意境 | 第18-20页 |
第二节 从亲情感受角度解释意境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从人物精神层面解释意境 | 第21-23页 |
一、在“士子悲秋”的音韵里流淌着“执着”与“决绝” | 第21-22页 |
二、在抒情传统中打开诗歌的“意境”之门 | 第22页 |
三、审美的超越与净化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审美超越作为“自我确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意境元认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探索 | 第25-37页 |
第一节 抒情散文中“二级跳跃”的把握与运用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回忆性叙事散文的个性化抒写:那时、那景、那情 | 第27-31页 |
一、回忆:一个奇特的审美过程 | 第28-29页 |
二、“那时那景那情”——还原生命的本质 | 第29-30页 |
三、审美的语文课堂与审美超越的对望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诗歌:“以志驭情”的时代强音和个性化抒写 | 第31-37页 |
一、“以志驭情”的时代强音 | 第31-34页 |
二、“以志驭情”的个性化抒写 | 第34-37页 |
第四章 意境课堂教学教案两则 | 第37-57页 |
第一节 《前赤壁赋》教案及教学反思 | 第38-48页 |
第二节 《长亭送别》教案及教学反思 | 第48-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统计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