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城市区域机动车尾气排放评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2.1 机动车尾气排放模型综述 | 第13-17页 |
1.2.2 交通仿真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2.3 交通仿真与排放模型耦合综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2-2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基于微观仿真的机动车排放评估框架设计 | 第24-32页 |
2.1 概述 | 第24-26页 |
2.2 机动车排放评估框架设计 | 第26-30页 |
2.2.1 总体框架设计 | 第26-27页 |
2.2.2 交通仿真器模块 | 第27-28页 |
2.2.3 仿真API接口模块 | 第28-29页 |
2.2.4 数据库模块 | 第29页 |
2.2.5 机动车尾气排放评估模块 | 第29-30页 |
2.3 数据流程分析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数据库系统设计 | 第32-42页 |
3.1 数据库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3.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 第32页 |
3.1.2 数据库设计规范 | 第32页 |
3.1.3 数据库命名规则 | 第32-33页 |
3.2 数据库设计 | 第33-37页 |
3.2.1 设计思路 | 第33页 |
3.2.2 实体分析 | 第33-34页 |
3.2.3 仿真获取数据表设计 | 第34-36页 |
3.2.4 机动车排放评估数据表设计 | 第36-37页 |
3.3 数据库实施 | 第37-41页 |
3.3.1 数据源及编译环境设置 | 第37-38页 |
3.3.2 静态数据与Access的交互 | 第38-40页 |
3.3.3 动态数据与Access的交互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IVE模型及其参数敏感性研究 | 第42-60页 |
4.1 IVE模型结构与算法原理 | 第42-47页 |
4.1.1 模型概述 | 第42-43页 |
4.1.2 模型结构 | 第43-44页 |
4.1.3 模型算法原理 | 第44-47页 |
4.2 IVE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7-59页 |
4.2.1 IVE模型输入参数 | 第47页 |
4.2.2 速度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7-49页 |
4.2.3 VSP bin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9-51页 |
4.2.4 热浸时间分布敏感性分析 | 第51-52页 |
4.2.5 温度敏感性分析 | 第52-53页 |
4.2.6 相对湿度敏感性分析 | 第53-54页 |
4.2.7 燃油品质敏感性分析 | 第54-57页 |
4.2.8 I/M检查维修制度敏感性分析 | 第57-58页 |
4.2.9 累积行驶里程敏感性分析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基于微观仿真的机动车排放自动计算方法 | 第60-70页 |
5.1 设计思路 | 第60页 |
5.2 计算流程 | 第60-64页 |
5.2.1 总体流程 | 第60-62页 |
5.2.2 功能说明 | 第62-64页 |
5.3 参数选择与计算 | 第64-69页 |
5.3.1 行驶工况分布 | 第65-66页 |
5.3.2 车队技术分布 | 第66-67页 |
5.3.3 基础排放因子 | 第67-68页 |
5.3.4 车队车型调整系数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70-86页 |
6.1 仿真模型搭建 | 第70-75页 |
6.1.1 仿真区域选择与概况 | 第70-71页 |
6.1.2 仿真路网模型搭建 | 第71-72页 |
6.1.3 仿真参数配置与标定 | 第72-75页 |
6.2 排放参数计算 | 第75-83页 |
6.2.1 行驶工况分布 | 第75-80页 |
6.2.2 车队技术分布 | 第80-81页 |
6.2.3 基础排放因子 | 第81-82页 |
6.2.4 车队车型调整系数 | 第82-83页 |
6.3 排放清单自动计算与比较分析 | 第83-85页 |
6.3.1 自动计算结果 | 第83-84页 |
6.3.2 对比分析 | 第84-8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7.1 结论 | 第8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 | 第96-106页 |
作者简介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