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 | 第10-16页 |
1.1.1 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1.2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第11-13页 |
1.1.3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原因 | 第13-15页 |
1.1.4 国内外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 心理适应的研究 | 第16-21页 |
1.2.1 心理适应的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2.2 国内外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2.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21-24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21-23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2.2.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3.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24-2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4.1 文献法 | 第24页 |
3.4.2 问卷调查法 | 第24-25页 |
3.4.3 实验法 | 第25页 |
3.5 干预步骤 | 第25-27页 |
4.研究结果 | 第27-35页 |
4.1 高一新生适应性的基本状况 | 第27-28页 |
4.2 高一新生心理适应各维度差异比较 | 第28-31页 |
4.2.1 高一新生在心理适应素质量表上的民族差异 | 第28页 |
4.2.2 高一新生在心理适应素质量表上的性别差异 | 第28-29页 |
4.2.3 不同就读方式的高一新生在心理适应素质量表上的差异 | 第29页 |
4.2.4 属于独生或非独生子女高一新生在心理适应素质量表上的差异 | 第29-30页 |
4.2.5 不同班级的高一新生在心理适应素质量表上的差异 | 第30-31页 |
4.2.6 不同家境的高一新生在心理适应素质量表上的差异 | 第31页 |
4.3 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心理适应素质量表上的前后测结果比较 | 第31-35页 |
4.3.1 实验班、控制班在心理适应素质量表上的前测结果比较 | 第31-32页 |
4.3.2 实验班在心理适应素质量表上的前后测差异比较 | 第32-33页 |
4.3.3 控制班在心理适应素质量表上的前后测差异比较 | 第33页 |
4.3.4 实验班、控制班在心理适应素质量表上的后测结果比较 | 第33-35页 |
5.讨论与分析 | 第35-44页 |
5.1 关于高一新生心理适应性现状的讨论 | 第35页 |
5.2 关于不同民族、性别、就读方式、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班级、家境各维度对高一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 | 第35-37页 |
5.2.1 不同民族的高一新生在心理适应状况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 第35页 |
5.2.2 不同性别的高一新生在生理适应和人际适应存在显著差异 | 第35-36页 |
5.2.3 不同就读方式的高一新生心理适应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 第36页 |
5.2.4 独生与非独生高一新生在心理适应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 第36页 |
5.2.5 不同班级在学习心理适应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 第36-37页 |
5.2.6 不同家境的高一新生在心理适应素质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 第37页 |
5.3 朋辈心理辅导对高一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 | 第37-39页 |
5.4 对高中学校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探讨 | 第39-42页 |
5.4.1 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制度 | 第39-40页 |
5.4.2 朋辈心理辅导团队的具体实施 | 第40-42页 |
5.5 本干预研究的不足点 | 第42-43页 |
5.6 干预研究的进一步建议 | 第43页 |
5.7 本干预研究的特点 | 第43-44页 |
6.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一 | 第48-49页 |
附录二 | 第49-50页 |
附录三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