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 白话文写作教学的兴起 | 第14-22页 |
| (一) 写作载体的变革 | 第14-16页 |
| 1.倡导白话代替文言的写作 | 第14-15页 |
| 2.改“国文”为“国语” | 第15-16页 |
| (二) 白话文教学在困境中坚守 | 第16-22页 |
| 1.“语、文论争” | 第16-17页 |
| 2.课程标准(纲要)中初中白话文写作教学的规定 | 第17-22页 |
| 二、 白话文写作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 | 第22-36页 |
| (一) 梁启超的新文本主义写作教学理念 | 第23-25页 |
| 1.所教只是“规矩” | 第23-24页 |
| 2.重视“整理思想” | 第24-25页 |
| (二) 叶圣陶的主体性写作教学理念 | 第25-28页 |
| 1.以学生为本位、以生活为源头 | 第25-26页 |
| 2.求“通”求“好” | 第26-27页 |
| 3.读者意识和情境意识 | 第27-28页 |
| (三) 王森然的标准化、程序化写作教学理念 | 第28-30页 |
| 1.作文教学的序列 | 第28页 |
| 2.命题标准:围绕学生已有经验 | 第28-29页 |
| 3.重视作后指导,多批少改 | 第29-30页 |
| (四) 权伯华的注重实用白话文写作教改实验 | 第30-36页 |
| 1.追求国文教学的科学化:教学有法且有定法 | 第30页 |
| 2.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作文中心 | 第30-31页 |
| 3.建立作文“题目库” | 第31-34页 |
| 4.侧重作后指导 | 第34-36页 |
| 三、 教材写作知识呈现与能力训练:以《国文百八课》为例 | 第36-44页 |
| (一) 文话:科学、系统、可操作的文章理法体系 | 第36-42页 |
| 1.“文话”系统科学、系统性剖析 | 第37-39页 |
| 2.“文话”系统的实用价值剖析 | 第39-42页 |
| (二) 文法或修辞:科学、系统、实用的语言运用体系 | 第42-44页 |
| 1.文法:系统的词句法则 | 第42页 |
| 2.修辞:语言的调整和运用 | 第42-44页 |
| 四、 继承与发展、反思与借鉴 | 第44-57页 |
| (一) 向生活化、实用性的“回归”与开拓 | 第44-46页 |
| 1.写作内容的来源:生活 | 第44-45页 |
| 2.写作的目的:表达和交流 | 第45-46页 |
| (二) 向科学化、序列化的“回归”与开拓 | 第46-48页 |
| 1.分文体循序进行写作教学 | 第46-47页 |
| 2.教材中写作模块编排的序列化 | 第47-48页 |
| (三) 向学生主体的“回归”与开拓 | 第48-50页 |
| 1.倡导自主写作 | 第48-49页 |
| 2.注重写作思维的训练 | 第49-50页 |
| (四) 五四至三十年代末白话文写作教学对当下的启示 | 第50-57页 |
| 1.转化写作学研究成果,形成可操作的写作教学系统 | 第50页 |
| 2.教科书设置系统、可操作、目标明确的写作单元 | 第50-51页 |
| 3.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 第51-52页 |
| 4.以说带写、说写结合 | 第52-54页 |
| 5.规范教学文体和文体的教学 | 第54页 |
| 6.日常写作训练命题的细化、序列化 | 第54-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注释 | 第58-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