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三、 研究者实习经历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三、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第三节 专业视角 | 第13-14页 |
一、 优势视角 | 第13-14页 |
二、 系统视角 | 第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 第14-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17-27页 |
第一节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分析 | 第17-24页 |
一、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差异性 | 第17-20页 |
二、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的比较分析 | 第20-24页 |
第二节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一、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较差的微观层面原因 | 第24-25页 |
二、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较差的中观层面原因 | 第25-26页 |
三、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较差的宏观层面原因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学校社工介入的策略分析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理论分析 | 第27-28页 |
一、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发展理论 | 第27页 |
二、 认知行为理论 | 第27页 |
三、 镜中自我理论 | 第27页 |
四、 “罗森塔尔效应”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价值理念分析 | 第28-29页 |
一、 关于服务对象 | 第28页 |
二、 关于专业实践 | 第28-29页 |
三、 关于公共福利和社会发展 | 第29页 |
第三节 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29-31页 |
一、 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二、 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可行性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小组工作方法改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运用 | 第31-38页 |
一、 小组背景 | 第31-32页 |
二、 小组准备 | 第32页 |
三、 小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四、 小组活动内容 | 第33-34页 |
五、 小组活动效果分析 | 第34-36页 |
六、 小组活动的总结反思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建议与总结 | 第38-43页 |
第一节 关于提升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建议 | 第38-41页 |
一、 注重非智力因素,提升流动儿童任务取向能力 | 第38-39页 |
二、 强化自信心培养,提升流动儿童自表能力 | 第39-40页 |
三、 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代际传递的不利影响 | 第40页 |
四、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第40-41页 |
五、 发挥学校社工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实现学校适应 | 第41页 |
第二节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