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几个重要概念及相关问题 | 第13-38页 |
一、 简单社会 | 第13-18页 |
二、 神性观念 | 第18-26页 |
三、 文学人类学 | 第26-38页 |
第一章 神圣与世俗: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主要特征 | 第38-128页 |
第一节 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区分与对立 | 第38-44页 |
第二节 神性观念的多样形态 | 第44-98页 |
一、 “神力”或“马那”的观念 | 第46-57页 |
二、 灵魂、鬼魂与精灵的观念 | 第57-85页 |
三、 神的观念 | 第85-98页 |
第三节 神性观念的主要特征 | 第98-128页 |
一、 先验性 | 第100-106页 |
二、 具象性 | 第106-112页 |
三、 混融性 | 第112-128页 |
第二章 神性与诗意: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文艺理论意义 | 第128-226页 |
第一节 神性观念的诗意内涵 | 第128-145页 |
第二节 神性观念与文艺的起源 | 第145-161页 |
第三节 神性观念与文艺创作的灵感 | 第161-176页 |
第四节 神性观念与艺术手法 | 第176-208页 |
一、 移情和拟人 | 第176-186页 |
二、 变形和变态 | 第186-197页 |
三、 象征和隐喻 | 第197-208页 |
第五节 神性观念与文艺的功用 | 第208-226页 |
第三章 祛魅与复魅: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伦理评价 | 第226-307页 |
第一节 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伦理考察 | 第226-250页 |
第二节 神性观念的非伦理性特征 | 第250-283页 |
一、 非反思性 | 第251-260页 |
二、 非个体性 | 第260-270页 |
三、 非普适性 | 第270-283页 |
第三节 神圣复魅的领域及限度 | 第283-307页 |
参考文献 | 第307-318页 |
后记 | 第318-320页 |
个人简介 | 第320-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