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A非B”及其近类格式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ABAC格式研究综述 | 第8-9页 |
·否定义ABAC格式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非A非B”格式研究的不足及可研究之处 | 第12页 |
第三节 语料来源 | 第12页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2-13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非A非B”格式的句法分析 | 第14-25页 |
第一节 “非A非B”格式变项A、B分析 | 第14-19页 |
·变项A、B的成分分析 | 第14-15页 |
·变项A、B的语法性质及组合特点分析 | 第15-19页 |
第二节 变项A、B的位序分析 | 第19-23页 |
·A、B位序与合成词词序 | 第19页 |
·A、B位序与音律规则 | 第19-20页 |
·A、B位序与认知顺序 | 第20-21页 |
·A、B位序与心理预设 | 第21-22页 |
·A、B位序与表达重心 | 第22-23页 |
第三节 “非A非B”格式的句法功能 | 第23-24页 |
·作主语 | 第23页 |
·作谓语 | 第23页 |
·作定语 | 第23-24页 |
·作宾语 | 第24页 |
·作补语 | 第24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非A非B”格式的语义分析 | 第25-33页 |
第一节 “非”的语义分析 | 第25页 |
·否定副词“非” | 第25页 |
·判断动词“非” | 第25页 |
第二节 A和B的语义关系 | 第25-28页 |
·A、B同类 | 第26-27页 |
·A、B离散 | 第27页 |
·A、B为上下位关系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非A”与“非B”的语义关系 | 第28页 |
·并列关系 | 第28页 |
·条件关系 | 第28页 |
第四节 “非A非B”的语义类型 | 第28-32页 |
·表层语义类型 | 第28-29页 |
·深层语义类型 | 第29-3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非A非B”格式的语用分析 | 第33-39页 |
第一节 “非A非B”的表达作用 | 第33-34页 |
·描写性 | 第33页 |
·客观陈述性 | 第33-34页 |
·解释说明性 | 第34页 |
第二节 “非A非B”格式的焦点凸显 | 第34-35页 |
·“非A非B”格式作焦点信息 | 第34-35页 |
·“非A非B”格式作背景信息 | 第35页 |
第三节 “非A非B”格式的语用环境选择 | 第35-38页 |
·语体环境 | 第35-37页 |
·上下文语境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非A非B”格式的历时考察 | 第39-53页 |
第一节 “非A非B”格式的形成 | 第39页 |
·否定词“非”的出现 | 第39页 |
·“非A非B”格式的出现 | 第39页 |
第二节 “非A非B”格式的发展 | 第39-44页 |
·春秋战国时期 | 第39-40页 |
·两汉时期 | 第40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40页 |
·隋唐五代时期 | 第40-41页 |
·宋元时期 | 第41页 |
·明清时期 | 第41-42页 |
·民国时期 | 第42-44页 |
第三节 “非A非B”格式的来源 | 第44-46页 |
·词或短语的扩展 | 第44-45页 |
·同素逆序短语的凝固 | 第45-46页 |
·句子形式的凝固 | 第46页 |
第四节 “非A非B”格式的形成动因 | 第46-52页 |
·语言内部动因 | 第46-51页 |
·语言外部原因 | 第51-5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非A非B”近类格式的比较研究 | 第53-74页 |
第一节 句法比较研究 | 第53-61页 |
·“不A不B”格式的句法分析 | 第53-56页 |
·“无A无B”格式的句法分析 | 第56-58页 |
·“没A没B”格式的句法分析 | 第58-61页 |
第二节 语义比较研究 | 第61-69页 |
·语义结构比较 | 第62-63页 |
·格式义比较 | 第63-69页 |
第三节 语用比较研究 | 第69-73页 |
·语体值比较 | 第69页 |
·感情色彩值比较 | 第69-71页 |
·表达值比较 | 第71-7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附表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