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和MOON国俗语义的认知对比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选题理由 | 第8页 |
·“月”和“MOON”的研究概况 | 第8-12页 |
·本文的研究角度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国俗语义对比的新模式 | 第14-22页 |
·国俗语义 | 第14页 |
·国俗语义差异模式及其不足 | 第14-16页 |
·国俗语义差异模式 | 第14-16页 |
·国俗语义差异模式的局限 | 第16页 |
·国俗语义对比的方法和特点 | 第16-18页 |
·国俗语义与多义词 | 第18-19页 |
·国俗语义对比新模式 | 第19-22页 |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 | 第19-20页 |
·国俗语义对比新模式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月”的国俗语义 | 第22-34页 |
·汉语“月”的语义 | 第22页 |
·月的本义 | 第22页 |
·“月”的国俗语义 | 第22-34页 |
·“团圆欢聚” | 第22-23页 |
·“思念怀人” | 第23-24页 |
·“孤苦寂寞” | 第24-25页 |
·“凄清寒冷” | 第25-26页 |
·“高尚品德” | 第26页 |
·“人世规律” | 第26-27页 |
·“阴性代表” | 第27-28页 |
·“美貌女子” | 第28页 |
2,2.9 “女子美貌” | 第28-29页 |
·“婚嫁之神” | 第29-30页 |
·“男女爱情” | 第30-32页 |
·“虚无缥缈” | 第32-34页 |
第三章 MOON的国俗语义 | 第34-39页 |
·Moon的语义 | 第34页 |
·MOON国俗语义 | 第34-39页 |
·“女性形象” | 第34-35页 |
·“徘徊流浪” | 第35页 |
·“善变形象” | 第35-36页 |
·“罕见机会” | 第36-37页 |
·“精神失常” | 第37页 |
·“臃肿圆形” | 第37-38页 |
·“不存在的东西”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月”的国俗语义的认知范畴 | 第39-46页 |
·由“天体之月”到“孤苦寂寞”和“凄清寒冷” | 第40-41页 |
·由“团圆欢聚”到“思念怀人” | 第40-41页 |
·由“思念怀人”到“孤苦寂寞” | 第41页 |
·由“思念怀人”到“凄清寒冷” | 第41页 |
·由“天体之月”到“人世规律” | 第41-42页 |
·由“天体之月”到“男女爱情” | 第42-43页 |
·由“天体之月”到“高尚品德” | 第43页 |
·由“水中月”到“虚无缥缈” | 第43-44页 |
·月的隐喻和转喻机制图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MOON的国俗语义的认知范畴 | 第46-49页 |
·由“天体之月”到“女性形象” | 第46页 |
·由“天体之月”到“徘徊流浪” | 第46页 |
·由“天体之月”到“善变形象” | 第46页 |
·由“天体之月”到“罕见机会” | 第46页 |
·由“天体之月”到“精神失常” | 第46页 |
·由“天体之月”到“臃肿圆形” | 第46-47页 |
·由“天体之月”到“不存在的东西” | 第47-48页 |
·MOON的隐喻机制图示 | 第48-49页 |
第六章 英汉月和MOON国俗语义的认知机制对比 | 第49-55页 |
·隐喻的工作机制 | 第49页 |
·月和MOON隐喻认知机制的异同及原因 | 第49-53页 |
·月和MOON国俗语义隐喻认知对比 | 第49-52页 |
·月和MOON国俗语义隐喻认知差别形成的文化阐释 | 第52-53页 |
·月的转喻认知机制形成及其原因 | 第53-55页 |
·月的转喻机制独存的认知理由 | 第53-54页 |
·月的转喻机制的文化原因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