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9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7页 |
| 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第12-13页 |
| 二、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页 |
|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 五、 学习共同体理论 | 第15页 |
| 六、 合作学习理论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教育虚拟社区文化内涵解析 | 第17-28页 |
| 第一节 教育虚拟社区文化内涵 | 第17-20页 |
| 一、 文化的定义 | 第17-18页 |
| 二、 社区文化 | 第18-19页 |
| 三、 网络文化 | 第19页 |
| 四、 教育虚拟社区文化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教育虚拟社区文化的类型 | 第20-25页 |
| 一、 环境文化 | 第21页 |
| 二、 制度文化 | 第21-22页 |
| 三、 行为文化 | 第22页 |
| 四、 精神文化 | 第22-25页 |
| 第三节 教育虚拟社区文化的功能作用 | 第25-28页 |
| 一、 融合功能与凝聚作用 | 第25页 |
| 二、 保障功能与自律功能 | 第25页 |
| 三、 调适功能与协调功能 | 第25-26页 |
| 四、 激励功能与教育功能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教育虚拟社区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28-38页 |
| 第一节 问卷研究设计 | 第28-29页 |
|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8页 |
| 二、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 第29-35页 |
| 一、 环境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 二、 制度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 三、 行为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 四、 精神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第35-38页 |
| 一、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环境文化 | 第35-36页 |
| 二、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制度文化 | 第36页 |
| 三、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行为文化 | 第36-37页 |
| 四、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精神文化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教育虚拟社区文化的培养意义及原则 | 第38-42页 |
| 第一节 教育虚拟社区文化培养的意义 | 第38-39页 |
| 一、 有利于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知识建构 | 第38页 |
| 二、 有利于规范教育虚拟社区成员的交往活动 | 第38页 |
| 三、 有利于增强教育虚拟社区成员的凝聚力 | 第38-39页 |
| 四、 有利于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身心发展 | 第39页 |
| 五、 有利于维系教育虚拟社区的生存和发展 | 第39页 |
| 第二节 教育虚拟社区文化培养的原则 | 第39-42页 |
| 一、 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 第39-40页 |
| 二、 整体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页 |
| 三、 开放与选择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页 |
| 四、 自发性与管理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页 |
| 五、 以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原则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教育虚拟社区文化培养的策略分析 | 第42-48页 |
| 第一节 环境文化培养的策略分析 | 第42-43页 |
| 一、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 第42页 |
| 二、 建设功能完善便于交互的社区平台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制度文化培养的策略分析 | 第43-44页 |
| 一、 建立合理的教育虚拟社区制度规范 | 第43页 |
| 二、 建立合理的奖惩评价制度 | 第43-44页 |
| 第三节 行为文化培养的策略分析 | 第44-45页 |
| 一、 加强社区教学管理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往 | 第44-45页 |
| 二、 有效促进社区学习者之间的交往活动 | 第45页 |
| 第四节 精神文化培养的策略分析 | 第45-48页 |
| 一、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第45页 |
| 二、 明确社区学习目标 | 第45-46页 |
| 三、 注重社区成员情感和社区归属感的培养 | 第46页 |
| 四、 培养社区灵魂人物,保证社区文化个性特色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附录 | 第52-55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