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 ·选题的科学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 ·选题的科学依据 | 第13-15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6页 |
|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 | 第17-20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 | 第20-23页 |
| ·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建设模式 | 第23-24页 |
| ·行业特色型高校核心竞争力 | 第24-26页 |
| ·本文研究工作 | 第26-30页 |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6-27页 |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第2章 学科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 | 第30-49页 |
| ·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进展 | 第30-37页 |
| ·学科建设内涵及其进展 | 第30-32页 |
| ·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32-34页 |
| ·学科建设的内容 | 第34-35页 |
| ·学科建设模式的内涵 | 第35-37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37-47页 |
|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演变历程 | 第37-40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第40-42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第42-44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第44-47页 |
| ·评价与选择方法概述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3章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演变 | 第49-73页 |
|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 第49-64页 |
| ·国外大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及演变 | 第49-54页 |
| ·国内大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及演变 | 第54-59页 |
| ·我国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的历史及演变 | 第59-64页 |
|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类型对比分析 | 第64-72页 |
|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主要类型 | 第64-67页 |
| ·国外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主要类型 | 第67-70页 |
| ·我国航海类高校大规模综合型的学科建设模式 | 第70-71页 |
| ·国内外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4章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选择 | 第73-81页 |
|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74页 |
| ·人才培养 | 第73页 |
| ·科技创新 | 第73-74页 |
| ·服务社会 | 第74页 |
|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选择的方法 | 第74-77页 |
| ·格与区间数 | 第75页 |
| ·具有格序特征的区间数集 | 第75-76页 |
| ·格上偏好元素的赋值及偏好距离 | 第76页 |
| ·高校学科建设模式评价模型 | 第76-77页 |
| ·基于格序法的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选择 | 第77-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5章 基于学科建设的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 | 第81-116页 |
|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内涵和特点 | 第81-83页 |
|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内涵 | 第81页 |
|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特点 | 第81-83页 |
|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与核心竞争力关联性分析 | 第83-91页 |
|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研究内容框架图 | 第83-85页 |
|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85-91页 |
| ·基于学科建设的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1-104页 |
| ·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91-93页 |
| ·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 第93-96页 |
| ·构成要素的层次结构分析 | 第96-102页 |
| ·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2-104页 |
| ·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104-109页 |
| ·云模型及其数字特征 | 第105-106页 |
| ·云发生器和正态云模型 | 第106-108页 |
| ·正态云 | 第108页 |
| ·综合云 | 第108-109页 |
| ·基于云模型的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 | 第109-115页 |
| ·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 第109-111页 |
| ·实例应用 | 第111-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 第6章 基于学科建设的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 第116-126页 |
| ·建立特色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非均衡发展模式 | 第116-119页 |
| ·办学定位决定理性学科建设机制 | 第116页 |
| ·特色优势学科群促进生长型学科体系 | 第116-117页 |
| ·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 第117-118页 |
| ·科研基地搭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 | 第118-119页 |
| ·学科生态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 第119页 |
| ·产学研合作能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 第119-121页 |
| ·行业发展推动学科体系完善 | 第119页 |
| ·积极承担航运业战略性和前瞻性发展研究项目 | 第119-120页 |
| ·国际交流打造世界航海技术交流中心 | 第120页 |
| ·创新航运人才培养模式 | 第120-121页 |
| ·健康可持续发展环境有利于管理力和文化力建设 | 第121-122页 |
|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以便形成有力的核心领导团队 | 第121页 |
| ·深化航海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便适应国内外航运市场发展要求 | 第121页 |
| ·传播海洋文化利于提升我国航运软实力水平 | 第121-122页 |
|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组织结构构想 | 第122-125页 |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情况 | 第122-123页 |
| ·航海类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建议 | 第123-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 ·全文总结 | 第126页 |
| ·展望 | 第126-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
| 附录 | 第136-174页 |
|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评价专家打分表 | 第136-172页 |
| MATLAB软件计算ISM模型程序代码 | 第172-1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74-175页 |
| 致谢 | 第175-1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