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新时期以来文学戏仿现象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绪论第14-39页
 第一节 戏仿理论的起源与流变第14-20页
  一、 古代戏仿理论溯源第14-15页
  二、 现代主义中戏仿理论的流变第15-18页
  三、 后现代主义中戏仿的论争第18-20页
 第二节 戏仿的发生及其特征第20-31页
  一、 从“模仿”到“戏仿”第20-22页
  二、 从“滑稽”到“戏仿”第22-25页
  三、 戏仿的特征及表现形式第25-27页
  四、 历史、元小说与戏仿第27-31页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论文结构第31-39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31-3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33-37页
  三、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第37-39页
第一章 新时期戏仿的源起和泛化第39-69页
 第一节 新时期戏仿叙事的源起第39-48页
  一、 现代文学中的戏仿与讽刺第40-45页
  二、 “十七年”与“文革”文学中的讽刺第45-48页
 第二节 新时期戏仿的生成条件第48-57页
  一、 相对宽松的历史语境第49-52页
  二、 创作主体意识的自觉第52-55页
  三、 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第55-57页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戏仿的泛化过程第57-69页
  一、 先锋文学中的戏仿第58-61页
  二、 多元杂陈的戏仿“大观”第61-65页
  三、 大众文化“关键词”第65-69页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语言戏仿类型研究第69-106页
 第一节 语言戏仿类型分析第69-95页
  一、 社会典型政治话语的戏仿第71-80页
  二、 对某阶层或流行语言的戏仿第80-90页
  三、 语言杂糅式的戏仿第90-95页
 第二节 戏仿:文化转型期的重要话语策略第95-106页
  一、 文化转型期的重要话语策略第96-98页
  二、 语言观念变革中的戏仿第98-101页
  三、 喜剧性和杂语性第101-106页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戏仿文本结构研究第106-146页
 第一节 “前文本”戏仿类型第106-119页
  一、 经典或名著第107-112页
  二、 神话传说第112-116页
  三、 传奇故事第116-119页
 第二节 文类或创作模式的戏仿第119-136页
  一、 通俗文类第120-129页
  二、 经典叙述模式的戏仿第129-136页
 第三节 历史、社会“大文本”第136-141页
  一、 嬉戏历史:以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为例第136-139页
  二、 历史重构: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戏仿”第139-141页
 第四节 戏仿文本的结构模式:新“故事新编”第141-146页
第四章 文化视野中的戏仿艺术第146-179页
 第一节 “红色经典”中的戏仿:以小说《沙家浜》为例第146-154页
  一、 “沙家浜”故事版本沿革背后第146-152页
  二、 从“沙家浜”看“红色经典”的改编与再造第152-154页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中戏仿第154-167页
  一、 图像化:发展领域的拓展第154-160页
  二、 多元化:作为文化“魔镜”的戏仿第160-164页
  三、 娱乐化:“大话”、“恶搞”之风盛行第164-167页
 第三节 文化语境及其文化意味第167-175页
  一、 文化语境中的戏仿文体第168-173页
  二、 有意味的文化悖论第173-175页
 第四节 戏仿面临的困境与危机第175-179页
结语第179-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1-192页
后记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左传》叙战语篇研究
下一篇:唐代涉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