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 ·研究的对象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采用的方法 | 第13-14页 |
| 2. 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 ·学困生 | 第14页 |
| ·化学学困生 | 第14-15页 |
| ·“271”课堂模式简介 | 第15-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 3. 高中化学学困生学习现状及学习困难成因调查分析 | 第21-30页 |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1页 |
| ·问卷调查方法 | 第21页 |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1-30页 |
| ·学习动机 | 第21-22页 |
| ·学习兴趣 | 第22-23页 |
| ·学习习惯 | 第23-25页 |
| ·学习方法 | 第25-26页 |
| ·学习意志和学习情绪 | 第26-27页 |
| ·师生关系影响 | 第27-29页 |
| ·家庭影响 | 第29-30页 |
| 4. 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 | 第30-41页 |
| ·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 | 第30-34页 |
| ·化学基础知识薄弱 | 第30-32页 |
| ·化学学习动机不足 | 第32-33页 |
| ·化学学习兴趣缺乏 | 第33页 |
| ·化学学习习惯不良 | 第33-34页 |
| ·化学学习策略不科学 | 第34页 |
| ·影响学生的外在因素 | 第34-41页 |
| ·化学学科特征 | 第34-36页 |
| ·学校环境 | 第36-38页 |
| ·家庭因素 | 第38-39页 |
| ·社会因素 | 第39-41页 |
| 5. 高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 | 第41-58页 |
| ·激发内驱力,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 第41-47页 |
|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习的内部学习动机 | 第42-43页 |
| ·发挥实验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43-44页 |
|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 第44页 |
| ·发挥情感效能,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 第44-47页 |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47-49页 |
| ·预习环节有效针对 | 第47页 |
| ·课堂环节主动参与 | 第47-49页 |
| ·课后总结提升有监督 | 第49页 |
| ·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 第49-53页 |
| ·引导学困生学会预习 | 第50-51页 |
| ·引导学困生学会记忆 | 第51-52页 |
| ·引导学困生学会复习 | 第52-53页 |
| ·加强心理引导,使学困生健康成长 | 第53-58页 |
| ·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提高自信心 | 第53页 |
| ·引导学困生积极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 | 第53-54页 |
| ·实施多元评价,及时表扬鼓励 | 第54-56页 |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56-58页 |
| 6. 对高中化学学困生实施转化的实证研究 | 第58-66页 |
| ·实践的对象与方法 | 第58-63页 |
| ·实践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 ·结论与反思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附录 | 第68-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