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朋辈心理互助理论及现实依据 | 第12-21页 |
·朋辈心理互助定义 | 第12-15页 |
·朋辈心理互助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人本主义朋辈心理互助理论的介绍 | 第17-18页 |
·朋辈心理互助的现实依据 | 第18-19页 |
·建构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方式 | 第19-20页 |
·朋辈心理互助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人际关系含义 | 第21页 |
·西方人际关系理论 | 第21-22页 |
·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研究 | 第22页 |
3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 | 第22-24页 |
·学校适应的概念 | 第22页 |
·学校适应的指标的研究 | 第22-23页 |
·影响学校适应的因素及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24页 |
2 本研究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5页 |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第三部分 干预研究 | 第26-36页 |
研究Ⅰ 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的修订 | 第26-3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3 预测问卷的修订与分析 | 第26-31页 |
·问卷的修订 | 第26页 |
·结果分析 | 第26-31页 |
4 修订后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内容 | 第31页 |
5 小结 | 第31-32页 |
研究Ⅱ 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干预研究 | 第32-3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研究设计 | 第32页 |
·被试选取 | 第32-33页 |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4 研究程序 | 第33-35页 |
·实验前的准备阶段 | 第33-34页 |
·实验的前测 | 第34-35页 |
·实施过程 | 第35页 |
·实验的后测 | 第35页 |
5 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35页 |
6 实验结果的处理 | 第35-36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1 实验班、控制班前测差异比较 | 第36页 |
2 实验班在两个量表上的前测和后测结果比较 | 第36页 |
3 控制班在两个量表上的前测和后测比较 | 第36-37页 |
4 实验班、控制班在两个量表上的后测比较 | 第37页 |
5 住校时间与学校适应、人际关系的关系 | 第37-38页 |
6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适应和人际关系量表上的差异 | 第38页 |
7 不同生源学生在两个量表上的差异 | 第38-39页 |
8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两个量表上的差异 | 第39-40页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40-48页 |
1 朋辈心理互助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2 朋辈心理互助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41-42页 |
3 不同住校时间、性别、生源、独生与非独生等因素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住校时间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相关 | 第42页 |
·不同生源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 | 第42-43页 |
·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 | 第43页 |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 第43页 |
4 不同住校时间、性别、生源、独生与非独生等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43页 |
5 对学校中建立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探讨 | 第43-46页 |
·注重对学生的朋辈心理互助培训 | 第43-45页 |
·完善对朋辈心理互助的督导与评估机制 | 第45页 |
·明确朋辈心理互助与其他心理辅导方式的分工 | 第45-46页 |
6 研究反思 | 第46-48页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1 大一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修订 | 第48页 |
2 干预研究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