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的微生物检验论文

快速检测食品中触酶阳性菌生物传感法的建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英文缩略语索引第14-1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8-25页
 1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危害的严重性第18页
 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第18-23页
 3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快速检测食品中触酶阳性菌光电型传感法的建立第25-42页
 1 光电型传感法检测触酶阳性菌的原理第25页
 2 实验材料第25-26页
 3 实验方法第26-33页
   ·无菌培养基的制备第26页
   ·触酶阳性菌的培养和筛选第26页
   ·传感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6-31页
   ·触酶阳性菌抑制曲线的建立第31页
   ·微型光电检测仪和分光光度法检测触酶阳性菌效果的比较第31-32页
   ·过氧化氢浓度、反应时间、介质pH 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第32-33页
   ·实际样品检测第33页
 4 结果与讨论第33-41页
   ·试纸条制作结果第33-34页
   ·微型光电型生物传感仪样机第34-35页
   ·触酶阳性菌抑制曲线的建立第35-36页
   ·微型光电型生物传感仪和分光光度法检测触酶阳性菌效果的比较第36-37页
   ·过氧化氢浓度、时间和pH 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第37-40页
   ·实际样品检测第40页
   ·微型光电型生物传感仪检测效果评价第40-41页
 5 总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快速检测食品中触酶阳性菌化学发光传感法的建立第42-57页
 1 化学发光传感法检测触酶阳性菌的原理第42页
 2 实验材料第42-43页
 3 实验方法第43-48页
   ·无菌培养基的制备第43页
   ·触酶阳性菌的培养和筛选第43页
   ·化学发光法检测触酶阳性菌反应体系的建立第43-47页
   ·微型化学发光生物传感仪和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效果比较第47页
   ·酶浓度、反应时间和介质pH 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第47页
   ·实际样品检测第47-48页
 4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微型化学发光生物传感仪样机第48-49页
   ·以NaTPB 为增效剂的化学发光生物传感仪检测触酶阳性菌的抑制曲线第49-50页
   ·NaTPB 对反应体系信号的影响第50-51页
   ·RFL-1 型超微弱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效果第51-52页
   ·微型化学发光生物传感仪和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效果比较第52-53页
   ·酶浓度、反应时间和介质pH 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第53-55页
   ·实际样品检测第55页
   ·微型化学发光生物传感仪检测效果评价第55-56页
 5 总结第56-57页
第四章 快速检测食品中触酶阳性菌电流型传感法的建立第57-75页
 1 电流型生物传感法检测触酶阳性菌的原理第57页
 2 实验材料第57-58页
 3 实验方法第58-64页
   ·无菌培养基的制备第58页
   ·触酶阳性菌的培养和筛选第58页
   ·传感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8-62页
   ·微型电流型生物传感仪和大型电化学工作站检测效果比较第62-63页
   ·酶促反应时间、缓冲液和电极条存放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第63-64页
   ·实际样品检测第64页
 4 结果与讨论第64-74页
   ·微型电流型生物传感仪样机第64-65页
   ·微型电流型生物传感仪检测触酶阳性菌的时间-电流标准曲线第65-67页
   ·触酶阳性菌生长曲线第67-68页
   ·CH1630C 电化学分析仪利用时间电流法检测触酶阳性菌的标准曲线第68-69页
   ·微型电流型生物传感仪和大型电化学工作站检测效果比较第69-70页
   ·酶促反应时间、缓冲液和电极条存放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第70-71页
   ·实际样品检测第71-72页
   ·微型电流型生物传感仪检测效果评价第72-74页
 5 总结第74-75页
第五章 基于荧光素酶反应体系特异性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生物传感法的建立第75-84页
 1 生物传感法特异性检测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原理第75页
 2 实验材料第75-76页
 3 实验方法第76-79页
   ·无菌培养基的制备第76页
   ·细菌的培养和筛选第76页
   ·传感检测方法的建立第76-78页
   ·提取液浓度、保护剂的添加和介质的选择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第78-79页
 4 结果与讨论第79-83页
   ·细菌在荧光素酶体系下的发光强度曲线第79-80页
   ·细菌在荧光素酶体系下的光强拟合曲线第80-81页
   ·提取液浓度、保护剂的添加和介质的选择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第81-82页
   ·特异性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生物传感法的效果分析第82-83页
 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结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荧光假单胞菌PCR检测靶点的筛选及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下一篇:食源性肠球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