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中盘旋--先秦名家“诡辩”命题的纯语言思辨理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30页 |
·在语言中盘旋 | 第14-16页 |
·哲学的语言关涉与名家的思想倾向 | 第16-22页 |
·名家"诡辩"命题研究的框架问题 | 第22-25页 |
·本文选题的说明 | 第25-30页 |
·选题的难点和挑战 | 第25-27页 |
·选题的创新点和意义 | 第27-29页 |
·本文的篇章结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语言性认知操作三模式论 | 第30-69页 |
·概念性思维:以"说"而"知" | 第30-31页 |
·语言与世界同构:以"说"而"知"的理据性 | 第31-37页 |
·语言与思维的共性:以"说"而"知"的普适性 | 第37-44页 |
·语言性认知操作模式:以"说"而"知"的层次性 | 第44-66页 |
引言 | 第44-50页 |
·具体实在模式 | 第50-54页 |
·抽象概念模式 | 第54-61页 |
·纯语言反思模式 | 第61-66页 |
小结 | 第66-69页 |
第三章 语言特点与思辨理性的语言进路 | 第69-102页 |
·西方语言形式中盘旋出的哲学问题 | 第69-81页 |
·系词To be | 第69-73页 |
·名词的形式意义 | 第73-75页 |
·主谓句法结构的形式性 | 第75-81页 |
·先秦古汉语与先秦哲学的语言关涉 | 第81-102页 |
·古汉语的特征与哲学的理性追问 | 第81-84页 |
·先秦哲学对"名"的关注 | 第84-96页 |
·儒家"正名"的道德行为实用主义 | 第84-88页 |
·道家"无名"的语用主义 | 第88-93页 |
·墨家"以名举实"的经验主义 | 第93-96页 |
·本文所论之先秦名家 | 第96-102页 |
·名家"专决于名"的理性主义倾向 | 第96-98页 |
·为什么只研究惠施和公孙龙? | 第98-102页 |
第四章 先秦名家"诡辩"命题新解 | 第102-159页 |
本章与第五章的导言:语词的"使用"与"提及" | 第102-105页 |
·"诡辩"命题研究的框架 | 第105-113页 |
·"历物十事"和"辩者二十一事" | 第105-108页 |
·"山出口":一个难解的关键性命题 | 第108-113页 |
·名家"诡辩"命题的新解 | 第113-159页 |
·惠施"历物十事"新解 | 第113-131页 |
·"毕显其真"的理性追求 | 第113-120页 |
·"诡辩"命题的存在性意义追问 | 第120-131页 |
·"辩者二十一事"新解 | 第131-159页 |
·科学性命题的语言哲学意义 | 第132-137页 |
·语言的约定俗成性 | 第137-143页 |
·"有"的语义与存在本质 | 第143-150页 |
·语词的指称——共相 | 第150-155页 |
·"指不至,至不绝" | 第155-159页 |
第五章 公孙龙子"诡辩"命题新论 | 第159-194页 |
·公孙龙的语言哲学思想倾向 | 第159-179页 |
·《名实论》:夫名实,谓也 | 第159-170页 |
·《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 第170-179页 |
·公孙龙的三大"诡辩"命题 | 第179-194页 |
·"白马"非"马" | 第179-184页 |
·"二"无"一" | 第184-188页 |
·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 第188-194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94-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6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206-208页 |
致谢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