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论 | 第11-44页 |
·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的起点 | 第11-34页 |
·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的意义 | 第34-36页 |
·研究方法:视角转换与方法选择 | 第36-39页 |
·课程的建构性内涵与基本研究思路 | 第39-41页 |
注释 | 第41-44页 |
2 从遮蔽到张扬:课程的建构性思想的发展 | 第44-76页 |
·自然经验主义课程范式:探索课程的建构性 | 第45-51页 |
·主导课程范式:遮蔽课程的建构性 | 第51-56页 |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再现课程的建构性 | 第56-60页 |
·概念重建课程范式:张扬课程的建构性 | 第60-68页 |
·后现代课程范式:确立“课程的建构性” | 第68-73页 |
注释 | 第73-76页 |
3 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的理论之源 | 第76-104页 |
·不确定性理论:敞开大学课程的建构性思想的视界 | 第77-80页 |
·后现代知识型:蕴含生成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的内在可能 | 第80-84页 |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张扬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的内在动力 | 第84-91页 |
·社会建构理论:确立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的社会取向 | 第91-95页 |
·体验与理解的阐释学意义:拓展大学课程建构主体的存在方式 | 第95-101页 |
注释 | 第101-104页 |
4 大学课程建构性的内在规定与表征 | 第104-139页 |
·“建构”意涵与大学课程建构性的界定 | 第104-106页 |
·大学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 第106-107页 |
·大学课程的基本要素 | 第107-124页 |
·大学课程要素的互相影响与互动生成大学课程的建构性 | 第124-127页 |
·大学课程建构性的表征 | 第127-135页 |
注释 | 第135-139页 |
5 张扬课程建构性的大学课程变革 | 第139-171页 |
·中国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 第141-147页 |
·中国大学课程变革的可行性策略 | 第147-168页 |
注释 | 第168-171页 |
6 结语:大学课程需要张扬建构性 | 第171-176页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71-173页 |
·本论文的创新尝试 | 第173-174页 |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8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88-189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与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