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刘勰“乐心在诗”的音乐美学思想 | 第10-17页 |
第一节 “乐心在诗”的释义 | 第10-12页 |
一、初识《乐府》,释义“乐心在诗” | 第10-11页 |
二、刘勰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文心雕龙》中的反映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中国“乐”与“诗”的分合渊源及关系综述 | 第12-17页 |
第二章 先秦音乐中“乐心在诗”的史例印证 | 第17-25页 |
第一节 琴曲中的“诗心” | 第17-21页 |
一、《阳春白雪》,其心在“阳”与“白” | 第17-18页 |
二、《高山流水》,其心在“巍巍”与“洋洋” | 第18-19页 |
三、《碣石调·幽兰》,其心在“雅”与“哀”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乐舞中的“诗意” | 第21-23页 |
一、《大武》“尽美不尽善” | 第21-22页 |
二、《大韶》“尽善亦尽美”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歌唱中的“诗情” | 第23-25页 |
一、韩娥悲情“余音绕梁” | 第23页 |
二、秦青真情“声振林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秦汉至明清音乐的“乐心在诗”审美实践 | 第25-46页 |
第一节 乐府诗的审美实践 | 第25-35页 |
一、“乐府诗歌”凝结七情 | 第25-28页 |
二、“清商之乐”饱喻画意 | 第28-30页 |
三、歌、乐自心,情景交融 | 第30-35页 |
第二节 琴歌的审美实践 | 第35-46页 |
一、《胡笳十八拍》、《凤求凰》,切切深情 | 第36-39页 |
二、《古怨》、《长亭怨》,绵延怨情 | 第39-43页 |
三、琴歌没落与返潮,映出文人“彷徨情” | 第43-46页 |
第四章 近现代音乐中的“乐心在诗”审美传承 | 第46-50页 |
第一节 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传承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无“诗”之乐的心、意、情 | 第47-50页 |
一、虽无诗,“心”仍在乐中——《二泉映月》诗心在“泉”与“月” | 第47-48页 |
二、虽无诗,“意”仍在乐中——《听松》诗意在“听宋” | 第48页 |
三、虽无诗,“情”仍在乐中——《苦闷之讴》诗情在“苦”与“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当代大氛围下乐中“诗”、“心”弱化的现象 | 第50-54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诗乐“被‘曲式 | 第50-51页 |
第二节 词曲创作中“诗”、“心”的弱化 | 第51-52页 |
第三节 “难”高与“美”声的极化 | 第52-54页 |
结语——“心”与“诗”的呼唤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