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7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7-9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1页 |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19页 |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历史渊源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 第14-19页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识淡薄倾向 | 第14-15页 |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游离倾向 | 第15-16页 |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功利化倾向 | 第16页 |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放任自流倾向 | 第16-17页 |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惜代价倾向 | 第17页 |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缺斤短两倾向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19-32页 |
第一节 社会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19-20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提出背景 | 第19页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 第19页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实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力理论 | 第20-24页 |
一、加德纳对多元智力的界定及重构 | 第20-22页 |
二、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解析 | 第22页 |
三、加德纳多元智力学说对我国实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借鉴意义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第24-26页 |
一、"生活即教育" | 第24-25页 |
二、"社会即学校" | 第25页 |
三、"教学做合一"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方法论基础——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 第26-28页 |
一、设计教学法的提出的背景 | 第26页 |
二、设计教学法的内涵 | 第26-27页 |
三、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我国当前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启示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五节 课程论基础——李廉方合科课程思想 | 第28-32页 |
一、合科课程思想提出的背景 | 第28页 |
二、合科课程思想的基本理论 | 第28-32页 |
第三章 《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界定及其目标定位 | 第32-41页 |
第一节 《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界定 | 第32-34页 |
一、《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描述 | 第32-33页 |
二、从《新课标》的描述中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应有之义 | 第33-34页 |
三、本文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界定 | 第34页 |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 第34-41页 |
一、《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各阶段目标的表述 | 第34-35页 |
二、《新课标》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的特征 | 第35-41页 |
第四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论 | 第41-62页 |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 第41-45页 |
一、学术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内涵的界定 | 第41-43页 |
二、学术界对语文综合新学习性质的界定 | 第43-45页 |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相邻学科语义辨析 | 第45-50页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课程 | 第45-46页 |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活动课 | 第46-48页 |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 第48-50页 |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 第50-62页 |
一、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前提 | 第50-56页 |
二、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 第56-59页 |
三、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 第59页 |
四、过程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引擎 | 第59-60页 |
五、自主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备素能 | 第60页 |
六、合作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的学习方式 | 第60-62页 |
第五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对策 | 第62-75页 |
第一节 主题选择生活化 | 第62-65页 |
一、家庭生活 | 第62-63页 |
二、学校生活 | 第63-64页 |
三、社会生活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活动设计具体化 | 第65-69页 |
一、活动起始阶段 | 第66页 |
二、活动实施阶段 | 第66-67页 |
三、成果展示阶段 | 第67页 |
四、总结评价阶段 | 第67-69页 |
第三节 资源开发地域化 | 第69-71页 |
一、自然风光 | 第69-70页 |
二、民俗风情 | 第70页 |
三、文物古迹 | 第70页 |
四、文化名人 | 第70-71页 |
第四节 教师角色多变化 | 第71-72页 |
一、活动起始阶段的先行者 | 第71页 |
二、活动实施阶段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 第71-72页 |
三、成果展示阶段的观众 | 第72页 |
四、总结评价阶段的参议员 | 第72页 |
第五节 学生评价多样化 | 第72-75页 |
一、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到多元化 | 第72-73页 |
二、评价方式有单一化到多样化 | 第73页 |
三、评价节点由结果化到过程化 | 第73页 |
四、建立档案袋评价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附录:上海市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状况调查问卷 | 第76-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