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表格目录 | 第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5页 |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目标 | 第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三、农村初中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一) 发展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二) 教师社会化理论 | 第22-23页 |
(三) 符号互动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农村初中新教师入职培训述要 | 第25-36页 |
一、强化农村初中新教师入职培训的价值 | 第25-26页 |
二、农村初中新教师入职培训的构成内容 | 第26-33页 |
(一) 入职培训的目标 | 第26-28页 |
(二) 入职培训的制度 | 第28-30页 |
(三) 入职培训的内容 | 第30-31页 |
(四) 入职培训的方式 | 第31-32页 |
(五) 入职培训的评价 | 第32-33页 |
三、农村初中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特点分析 | 第33-36页 |
(一) 新教师与老教师培训的特点比较 | 第33-34页 |
(二) 城市新教师与农村新教师的入职培训特点比较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农村初中新教师入职培训现状调查——以江西省L 县为例 | 第36-50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与调查内容的设置 | 第36-38页 |
(一) 调查准备 | 第36-37页 |
(二) 调查实施 | 第37-38页 |
二、L 县农村初中新教师入职培训现状 | 第38-44页 |
(一) 2008 年~2010 年各年度入职初中新教师基本情况 | 第38页 |
(二) 入职培训制度建设及管理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三) 入职培训的师资 | 第39-40页 |
(四) 入职培训的时间 | 第40-41页 |
(五) 入职培训的内容 | 第41-42页 |
(六) 入职培训的形式 | 第42-43页 |
(七) 入职培训的评价 | 第43页 |
(八) 新教师对入职培训的期望 | 第43-44页 |
三、L 县农村初中新教师入职培训结果分析及其主要特点 | 第44-50页 |
(一) 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二) 主要特点 | 第47-50页 |
第五章 入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50-65页 |
一、农村初中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第50-57页 |
(一) 观念层面 | 第50-52页 |
(二) 制度与管理层面 | 第52-53页 |
(三) 内容层面 | 第53-55页 |
(四) 形式与途径层面 | 第55页 |
(五) 评价层面 | 第55-56页 |
(六) 其他方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 第56-57页 |
二、新教师入职培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57-65页 |
(一) 教育与社会环境:外环境与大环境的影响 | 第58-60页 |
(二) 入职培训环境与学校环境:中环境的影响 | 第60-64页 |
(三) 新教师的社会化经历与个体因素:小环境的影响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第65-72页 |
一、加强对农村初中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的认识 | 第65-66页 |
(一) 农村初中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与智力支撑 | 第65-66页 |
(二) 农村初中新教师是提升未来农村初中教育质量的关键 | 第66页 |
二、完善制度与管理 | 第66-67页 |
(一) 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入职培训制度建设 | 第66页 |
(二) 进一步加强制度的执行与监督 | 第66-67页 |
三、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 第67页 |
四、改进培训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 第67-68页 |
(一) 增加关于农村社会与教育的知识 | 第67页 |
(二) 加强对新教师的人文关怀 | 第67-68页 |
(三) 加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改进课程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 第68页 |
(四) 建立课程资源库,保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 第68页 |
五、改进培训方式 | 第68-70页 |
(一)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 第68页 |
(二) 进一步完善校本入职培训 | 第68-69页 |
(三) 大力加强自我培训 | 第69页 |
(四) 推动片区、城乡教学交流与研讨 | 第69-70页 |
(五) 加强新教师与农村社会的联系 | 第70页 |
六、建立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 | 第70-72页 |
后记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77-81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81-82页 |
附录三: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