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三连拱结构方案优化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类似工程概况 | 第14-20页 |
·国内类似工程概况 | 第14-18页 |
·国外类似工程概况 | 第18-20页 |
·本工程特点 | 第20-21页 |
·本工程具有深埋隧道的特点 | 第20页 |
·本工程具有大断面开挖的特点 | 第20-21页 |
·选题思路和设计思路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24-32页 |
·区域内地质概况 | 第24-27页 |
·地形地貌及气象特征 | 第24页 |
·岩体分布的宏观特征 | 第24-25页 |
·岩石的特征 | 第25-26页 |
·岩脉发育特征 | 第26页 |
·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工程地质特征 | 第27-32页 |
·岩体结构特征的地表调查 | 第27页 |
·岩石的力学性质 | 第27-30页 |
·基于试验结果的岩体力学参数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及车站结构优化思路 | 第32-38页 |
·围岩力学基本理论 | 第32页 |
·围岩初始应力场 | 第32页 |
·围岩压力及分类 | 第32页 |
·影响围岩稳定性地质因素 | 第32-35页 |
·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 | 第32-33页 |
·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 第33-34页 |
·地质构造 | 第34-35页 |
·地下水 | 第35页 |
·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人为因素 | 第35-36页 |
·隧道形状及尺寸 | 第35-36页 |
·施工中采用的开挖方法 | 第36页 |
·车站结构优化设计思路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基于三维数值分析的车站施工方案优化 | 第38-82页 |
·隧道工程力学分析常用方法及模型软件 | 第38-44页 |
·隧道工程力学分析常用方法 | 第38-40页 |
·隧道工程力学分析常用软件 | 第40-42页 |
·本文拟选用的力学分析的模型软件及原因 | 第42-44页 |
·建立模型所需数值确定 | 第44-48页 |
·计算假定 | 第44页 |
·模型尺寸的选定 | 第44-45页 |
·弹塑性理论及本构模型 | 第45-47页 |
·其他计算参数 | 第47-48页 |
·中洞法施工方案 | 第48-64页 |
·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施工工序 | 第49-50页 |
·支护过程 | 第50页 |
·支护参数 | 第50-51页 |
·边界条件 | 第51-54页 |
·模拟开挖过程 | 第54-58页 |
·开挖过程计算 | 第58-64页 |
·双岩柱法施工方案 | 第64-80页 |
·模型建立 | 第64-65页 |
·施工工序 | 第65-66页 |
·支护过程 | 第66页 |
·支护参数 | 第66-67页 |
·边界条件 | 第67-70页 |
·模拟开挖过程 | 第70-73页 |
·开挖计算结果 | 第73-80页 |
·施工方案的对比确定 | 第80页 |
·本章小节 | 第80-82页 |
第五章 中洞法支护参数优化 | 第82-96页 |
·影响中洞法施工的因素 | 第82-91页 |
·施工工序 | 第82-90页 |
·锚杆长度 | 第90页 |
·喷射混凝土厚度 | 第90-91页 |
·优化设计分析 | 第91-94页 |
·正交实验设计表格 | 第91页 |
·正交实验设计表格 | 第91-92页 |
·实验数据 | 第92-93页 |
·数据分析 | 第93-94页 |
·优化结论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主要结论 | 第96页 |
·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作者简历 | 第102-10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