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言 | 第9-25页 |
研究对象 | 第9-11页 |
基本概念厘定 | 第11-16页 |
学术史回顾 | 第16-23页 |
本文结构 | 第23-25页 |
第一章 清朝传统兵制的特点及不足 | 第25-58页 |
第一节 从“经制兵”到“勇营”——清朝传统兵制的嬗变 | 第26-43页 |
一、八旗兵制演变 | 第26-32页 |
二、绿营兵制 | 第32-38页 |
三、勇营招募制度的流变 | 第38-43页 |
第二节 “养兵”制的弊端 | 第43-58页 |
一、“兵民皆困” | 第44-48页 |
二、士兵更新中的问题 | 第48-50页 |
三、缺乏后备力量 | 第50-52页 |
四、土著化、分散化的弊端 | 第52-54页 |
五、军官腐败加重兵制危机 | 第54-58页 |
第二章 传统兵制变革思想及其困局 | 第58-83页 |
第一节 国家“民兵”制的否定 | 第59-67页 |
一、后世难行“三代”法 | 第59-62页 |
二、寓农于兵——“屯田”说 | 第62-67页 |
第二节 地方军事化建议 | 第67-73页 |
一、地方驻军归地方官管辖 | 第67-71页 |
二、地方“民兵”论的兴起 | 第71-73页 |
第三节 改善“养兵”之法 | 第73-83页 |
一、“以有限之饷练有用之兵” | 第74-77页 |
二、改善“养兵”之法的失败 | 第77-83页 |
第三章 “欧力东渐”与征兵制的确定 | 第83-125页 |
第一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西方军事观念 | 第83-97页 |
一、清人对列强兵制的认知 | 第83-92页 |
二、“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军制与战争形态的变化 | 第92-97页 |
第二节 新旧杂糅的兵制变革思想 | 第97-113页 |
一、征兵制的萌芽与改革旧军的动议 | 第98-105页 |
二、行团练以渐达“民兵” | 第105-113页 |
第三节 “征兵制”的确定 | 第113-125页 |
一、建立新式常备军制度 | 第113-119页 |
二、常备军与“征兵制”结合 | 第119-122页 |
三、退伍、续备制度的确定 | 第122-125页 |
第四章 征兵动员与失败——以江苏为主要研究对象 | 第125-167页 |
第一节 征兵动员 | 第126-144页 |
一、官方征兵机构与征兵动员 | 第126-135页 |
二、有利于征兵的社会条件 | 第135-144页 |
第二节 影响征兵的因素 | 第144-167页 |
一、征兵动员存在的问题 | 第145-151页 |
二、退伍难题 | 第151-159页 |
三、军队生活的负面影响 | 第159-167页 |
结语 | 第167-172页 |
附录 各省新军编练与征兵概况 | 第172-199页 |
征引书目 | 第199-205页 |
后记 | 第205-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