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3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一) 问题 | 第12页 |
(二) 选题缘由 | 第12-14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 合作 | 第14-15页 |
(二) 教育研究 | 第15-16页 |
(三) 合作教育研究 | 第16页 |
(四) 两类主体 | 第16-17页 |
(五) 关系 | 第17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一) 文献来源 | 第17-18页 |
(二) 文献基本观点 | 第18-29页 |
(三) 文献分析 | 第29-30页 |
四、研究预期价值 | 第30-3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30-3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32-3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一) 文献法 | 第33页 |
(二) 田野研究法 | 第33-34页 |
六、论文思路与结构 | 第34-35页 |
(一) 思路 | 第34页 |
(二) 结构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合作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35-55页 |
一、合作教育研究的萌芽(19世纪上半叶) | 第35-37页 |
二、合作教育研究的成形(19世纪下至20世纪上半叶) | 第37-46页 |
(一) 合作教育研究在美国发展的原因 | 第39-41页 |
(二) 美国合作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 第41-46页 |
三、合作教育研究的拓展(20世纪下半叶) | 第46-52页 |
(一) 中国教育实验的发展 | 第47-49页 |
(二) 西方国家沟通式合作教育研究的迅猛发展 | 第49-52页 |
四、合作教育研究在中国的转型(世纪之交) | 第52-55页 |
第三章 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关系形态的比较分析 | 第55-85页 |
一、分析的基本框架 | 第55-63页 |
(一) 双方的意愿 | 第55-57页 |
(二) 双方的地位 | 第57-59页 |
(三) 关系的指向性 | 第59页 |
(四) 关系的程度 | 第59-62页 |
(五) 关系的性质 | 第62-63页 |
二、常见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的关系 | 第63-76页 |
(一) 教育实验研究中两类主体间的关系 | 第63-65页 |
(二) 教育行动研究中两类主体间的关系 | 第65-71页 |
(三) 教育叙事研究中两类主体间的关系 | 第71-76页 |
三、常见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局限性 | 第76-85页 |
(一) 理论优先实践传统影响的问题 | 第76-77页 |
(二) 教育理论与实践沟通与转化的有效路径问题 | 第77-79页 |
(三) 理论者与实践者间沟通的问题 | 第79-82页 |
(四) 合作研究的基本单位问题 | 第82-83页 |
(五) “事”与“人”的关系问题 | 第83-85页 |
第四章 交互生成式合作教育研究 | 第85-121页 |
一、交互生成式合作教育研究发展的背景 | 第85-90页 |
(一) 当代教育理论更新与教育实践变革的同时态发展需求 | 第85-88页 |
(二) 突破德国和美国教育研究局限性的需要 | 第88-90页 |
二、交互生成式合作教育研究发展的条件 | 第90-97页 |
(一) 介入主义的兴起 | 第90-92页 |
(二) 中国的文化基础 | 第92-93页 |
(三) 思维方式的更新 | 第93-95页 |
(四) 对合作教育研究认识的突破 | 第95-97页 |
三、交互生成式合作教育研究发展的意义 | 第97-103页 |
(一) 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 | 第97-99页 |
(二) 促进中国教育学的自立 | 第99-102页 |
(三) 促进教育实践变革品质的提升 | 第102-103页 |
四、交互生成式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的“交互生成” | 第103-121页 |
(一) 理论者在教育之中研究教育 | 第103-110页 |
(二) 实践者的转化与创造 | 第110-117页 |
(三) 在合作中培育双方开展研究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 第117-121页 |
第五章 交互生成式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的关系 | 第121-157页 |
一、两类主体间关系的表征 | 第121-122页 |
二、两类主体间关系的实质 | 第122-135页 |
(一) 基于两类主体内在发展需要的关系 | 第122-125页 |
(二) 指向持续创造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三) 以成事成人为核心内容的关系 | 第126-131页 |
(四) “我们”式的共同体关系 | 第131-135页 |
三、两类主体间关系发展的前提 | 第135-141页 |
(一) 理论者树立并践行坚定的实践取向 | 第135-136页 |
(二) 实践者打破对理论和理论者的偏见 | 第136-138页 |
(三) 两类主体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 第138-141页 |
四、两类主体间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41-148页 |
(一) 主体的力量 | 第141-144页 |
(二) 研究的实效 | 第144-146页 |
(三) 地方力量 | 第146-148页 |
五、两类主体间关系发展的基本过程 | 第148-157页 |
(一) 策划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发展 | 第148-151页 |
(二) 实施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发展 | 第151-154页 |
(三) 调节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发展 | 第154-157页 |
结语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3页 |
后记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