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理论 | 第13-25页 |
·我国ISO 质量体系认证的现状 | 第13-14页 |
·全面质量管理和空军标 KJB9001A-2006 | 第14-19页 |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内容 | 第14-15页 |
·空军标KJB9001A-2006 简介 | 第15-17页 |
·KJB9001A-2006 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 第17-19页 |
·质量管理体系对内审的要求 | 第19-21页 |
·质量体系审核 | 第19-20页 |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 | 第20-21页 |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时机和频度 | 第21页 |
·PDCA 模式在质量改进中的运用 | 第21-25页 |
·PDCA 循环在质量管理中的四个阶段 | 第22-23页 |
·质量管理中的PDCA 循环 | 第23-25页 |
第三章 CF 公司质量控制现状及内部质量审核情况 | 第25-53页 |
·目前的现状 | 第25-26页 |
·质量管理组织结构 | 第26-27页 |
·现有的航空产品实现过程顺序如图3-2 | 第27-28页 |
·CF 公司质量控制的经验 | 第28-35页 |
·CF 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 第28-29页 |
·建立了QC 小组活动的制度 | 第29-30页 |
·推广建立了 6S 管理 | 第30-32页 |
·公司质量成本及其构成 | 第32-35页 |
·CF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规章制度 | 第35-37页 |
·审核准备 | 第35-36页 |
·实施审核 | 第36-37页 |
·内部审核技巧 | 第37-41页 |
·现场审核 | 第37-38页 |
·编写不合格报告 | 第38-39页 |
·审核要点及方法 | 第39-40页 |
·审核结果的汇总分析 | 第40-41页 |
·内部质量审核不合格项分布情况 | 第41-42页 |
·内部审核发现公司质量控制中的一些问题 | 第42-48页 |
·质量改进,不合格品控制方面 | 第42-43页 |
·管理职责方面 | 第43-44页 |
·产品实现方面 | 第44-47页 |
·文件控制方面 | 第47页 |
·人力资源方面 | 第47-48页 |
·客户服务方面 | 第48页 |
·质量信息方面 | 第48页 |
·CF 公司质量控制问题分析 | 第48-53页 |
·管理职责方面分析 | 第48-49页 |
·现有员工素质分析 | 第49-52页 |
·人员素质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 第50-51页 |
·质量控制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 第51页 |
·质量意识及其作用 | 第51页 |
·企业各类人员具备的素质 | 第51-52页 |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 第52-53页 |
第四章 CF 公司质量问题改进的措施 | 第53-89页 |
·改进的原则 | 第53-54页 |
·质量组织系统设计 | 第54-56页 |
·引入新的质量改进方法,加强不合格品控制 | 第56-65页 |
·六西格玛方法的益处 | 第56-57页 |
·六西格玛管理法的运用 | 第57-65页 |
·其它质量问题改进 | 第65-85页 |
·明确质量目标 | 第65-69页 |
·产品实现的质量控制 | 第69-74页 |
·文件控制要求 | 第74-75页 |
·客户服务质量控制 | 第75-76页 |
·人力资源控制 | 第76-80页 |
·质量信息的控制 | 第80-85页 |
·提高员工质量控制能力的一些活动方案 | 第85-89页 |
·大力开展“双满意”活动 | 第86-87页 |
·认真作好“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 | 第87页 |
·TPM 活动 | 第87-88页 |
·在经济活动分析和方面 | 第88页 |
·技术革新活动 | 第88-89页 |
第五章 实施建议 | 第89-98页 |
·领导的重视与参与 | 第89-90页 |
·建立企业的质量文化 | 第90-92页 |
·企业建立质量文化的意义 | 第90-91页 |
·企业建立质量文化的方式 | 第91页 |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 第91-92页 |
·对内审工作的重视 | 第92-94页 |
·强调内审员对质量体系的运行作用 | 第92-93页 |
·不断推动改进的内部质量审核环节 | 第93-94页 |
·实施中应注意的其他几个环节 | 第94-98页 |
·质量策划环节 | 第94-95页 |
·至关重要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环节 | 第95-97页 |
·追求业绩的持续改进环节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98页 |
·论文展望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