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启示 | 第8-11页 |
(一) 尊重差异,关注智能发展的学生观 | 第8-9页 |
(二) 多样化的教学观 | 第9页 |
(三) 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第9-10页 |
(四) 采取多元化、情景化的评估方式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 第12-26页 |
第一节 诗歌教学中对学生主体的漠视 | 第12-18页 |
一、重教案设计,轻学案研究,缺乏对学案的精心设计 | 第12-13页 |
二、淡化对诗歌文本的多元解读 | 第13-15页 |
三、对话形式的弱化 | 第15-17页 |
四、唯“智”教学,只注重挖掘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诗歌教学模式程式化 | 第18-23页 |
一、诗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不灵活 | 第18页 |
二、课堂问题设计开放性不够,缺乏对“有价值问题”的探究 | 第18-19页 |
三、诗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滥用 | 第19-21页 |
四、诗歌教学的课型设计多样但限于课堂,缺乏课外延伸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教学及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单一 | 第23-26页 |
一、作业设计缺乏个性化设计,仅限于课后作业与辅导资料 | 第23-25页 |
二、考试得分或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实践 | 第26-41页 |
第一节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 第26-29页 |
一、“教多元智能”和“用多元智能教” | 第26-28页 |
二、“为理解而教”,并促进深刻“理解” | 第28页 |
三、主张发展学生智能强项,改善智能弱项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模式 | 第29-41页 |
一、学习中心模式 | 第29-30页 |
二、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模拟活动 | 第30页 |
三、学徒制的建立 | 第30-31页 |
四、学年课程计划模式与单元延伸模式 | 第31-32页 |
五、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项目学习 | 第32-34页 |
六、美国独具特色的作业设计 | 第34-36页 |
七、梅克教授的“问题连续体” | 第36-38页 |
八、多元评价的多元工具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利用多元智能而教:诗歌教学的个性化探索 | 第41-62页 |
第一节 以关注个体智能差异为前提的诗歌教学 | 第41-47页 |
一、运用MI教学菜单进行诗歌教学 | 第41-42页 |
二、实施分层教学与分“智”教学 | 第42-47页 |
第二节 立足学生理解是关键:“为真正理解而学以致用” | 第47-53页 |
一、设计有利于挖掘学生多项潜能的个性化教案与学案 | 第47-50页 |
二、多元切入,创设诗歌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 第50-52页 |
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 第52-53页 |
第三节 以灵活的问题设计为导引——“问题连续体” | 第53-55页 |
一、“问题连续体”的概念及功用 | 第53-54页 |
二、基于“问题连续体”的问题设计 | 第54-55页 |
第四节 丰富第二课堂,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 第55-58页 |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项目学习 | 第55-57页 |
二、项目学习设计——《走进古典诗歌》 | 第57-58页 |
第五节 实施多元评估策略,进行诗歌教学的多元评价 | 第58-62页 |
一、针对单元教学及诗歌阅读的专题作业设计 | 第58-59页 |
二、建立“学习档案袋”,实施过程评价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