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翻译与模糊修辞翻译策略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0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8页 |
第二节 论文的结构与方法 | 第8-9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章 什么是模糊修辞 | 第10-20页 |
第一节 模糊 | 第10-13页 |
一、模糊的定义 | 第10-11页 |
二、模糊性与含糊性、歧义性、概括性的对比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模糊修辞 | 第13-19页 |
一、模糊修辞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模糊修辞的分类 | 第15-17页 |
三、模糊修辞的美学功能 | 第17-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模糊修辞与翻译研究 | 第20-40页 |
第一节 模糊修辞的可译性限度 | 第20-28页 |
一、模糊修辞的可译性 | 第20-23页 |
二、模糊修辞的可译性限度 | 第23-28页 |
第二节 模糊修辞的相关翻译及其缺陷 | 第28-33页 |
一、奈达的语言学派翻译观及其缺陷 | 第28-31页 |
二、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缺陷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模糊修辞的适度翻译策略 | 第33-39页 |
一、模糊修辞的适度翻译策略的理论基础 | 第33-36页 |
二、模糊修辞的适度翻译策略的内涵 | 第36-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模糊修辞的适度翻译实践 | 第40-51页 |
第一节 常式模糊修辞的翻译 | 第40-44页 |
一、直译 | 第40-41页 |
二、替代 | 第41-42页 |
三、阐释或注释 | 第42-43页 |
四、引申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变式模糊修辞的翻译 | 第44-50页 |
一、比喻 | 第44-47页 |
二、精警 | 第47-49页 |
三、意象并置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