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9-44页 |
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19-2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9-23页 |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23-24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第24-3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4-28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8-3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 第31-32页 |
3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第32-38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7页 |
·研究逻辑结构 | 第37页 |
·研究步骤 | 第37-38页 |
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主要概念界定 | 第38-42页 |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39-42页 |
5 创新与不足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机制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44-61页 |
1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的社会根源 | 第44-48页 |
·劳动者权益保障 | 第44页 |
·企业工伤风险的分散 | 第44-46页 |
·社会资源的节约 | 第46页 |
·社会正义的体现 | 第46-48页 |
2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相关基础理论 | 第48-61页 |
·社会保障相关理论 | 第48-53页 |
·工伤保险相关理论 | 第53-55页 |
·劳动保护相关理论 | 第55-58页 |
·工伤救济相关理论 | 第58-61页 |
第三章 农民工群体特征与工伤风险认知 | 第61-89页 |
1 农民工弱势群体特征描述 | 第61-64页 |
·生活的贫困性 | 第62-63页 |
·承受能力上的脆弱性 | 第63页 |
·弱势地位改变力量缺乏 | 第63-64页 |
2 影响农民工工伤风险意识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64-74页 |
·调查结果统计描述 | 第64-65页 |
·基于个体特征的农民工工伤风险意识影响数理分析 | 第65-68页 |
·基于社会影响特征的农民工工伤风险意识影响数理分析 | 第68-69页 |
·农民工个体特征与社会影响特征变量相关性数理分析 | 第69-74页 |
3 不同市场条件下农民工工伤风险认知的经济学分析 | 第74-89页 |
·农民工工伤风险的负外部性 | 第74-77页 |
·完全信息市场下的农民工工伤风险认知 | 第77-79页 |
·不完全信息市场下的农民工工伤风险认知 | 第79-84页 |
·不同风险认知状态下的政策法规经济学分析 | 第84-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第四章 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劳动权益保障 | 第89-110页 |
1 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劳动权益问题实证分析 | 第89-95页 |
·农民工劳动合同执行状况调查分析 | 第89-91页 |
·农民工劳动安全保护状况调查分析 | 第91-92页 |
·农民工岗位培训状况调查分析 | 第92-93页 |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情况调查分析 | 第93-94页 |
·农民工工伤事故理赔状况调查分析 | 第94-95页 |
2 农民工职业安全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 第95-105页 |
·农民工职业安全问题上的补偿性工资验证 | 第95-96页 |
·"享乐主义工资"对农民工职业安全主体行为影响 | 第96-102页 |
·农民工职业安全问题上的"汉德公式"运用 | 第102-105页 |
3 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劳动权益保护缺损的原因分析 | 第105-106页 |
·市场与市场程序因素负面影响显著 | 第105页 |
·集体团结权抗衡合力缺乏 | 第105-106页 |
4 结论 | 第106-110页 |
·农民工工伤保护意识正在增强,但岗位风险防范能力缺乏 | 第106-107页 |
·企业社会责任感普遍匮乏 | 第107页 |
·"职业风险"和"教育层次"两大因素影响显著 | 第107-108页 |
·农民工职业病危害日趋严重 | 第108-109页 |
·工伤保险正在逐渐成为农民工工伤社会保护的主要形式 | 第109页 |
·工伤事故赔偿处理上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农民工工伤保险的供给与需求 | 第110-146页 |
1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评价 | 第110-123页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110-113页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成就 | 第113-115页 |
·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制度优势 | 第115-118页 |
·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制度缺陷 | 第118-123页 |
2 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对农民工工伤保险供给的双重约束 | 第123-131页 |
·影响农民工工伤保险供给实现的外生变量约束 | 第124-129页 |
·影响农民工工伤保险供给实现的内生变量约束 | 第129-131页 |
3 农民工工伤保险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131-138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133页 |
·调查基本情况 | 第133-134页 |
·农民工工工伤事故损失补偿需求测算及研究假说 | 第134-135页 |
·分析与结论 | 第135-137页 |
·几点建议 | 第137-138页 |
4 农民工工伤保险供需失衡的社会经济后果与政府干预 | 第138-146页 |
·农民工工伤保险供需失衡的社会经济后果 | 第138-141页 |
·农民工工伤保险供需失衡的政府干预 | 第141-146页 |
第六章 "经济人"视角下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实施 | 第146-163页 |
1 "经济人"理论在农民工工伤保险实施中的运用 | 第146-150页 |
·"经济人"理论综述 | 第146-147页 |
·"经济人"假设的边界位移 | 第147-148页 |
·"经济人"假设边界在农民工工伤保险实施过程中的运用 | 第148-150页 |
2 利益集团对农民工工伤保险推行影响实证分析 | 第150-154页 |
·样本描述与问卷设计 | 第150-151页 |
·模型选择及设定 | 第151-152页 |
·模型处理及结果解释 | 第152-154页 |
3 相关利益集团的"经济人"行为取向 | 第154-161页 |
·地方政府"经济人"行为取向 | 第154-157页 |
·企业"经济人"行为取向 | 第157-159页 |
·农民工"经济人"行为取向 | 第159-160页 |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及医疗机构的"经济人"行为取向 | 第160-161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161-163页 |
第七章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与实现问题研究 | 第163-181页 |
1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与权实现的价值目标:公平与效率兼顾 | 第163-168页 |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与权实现的公平价值目标 | 第164-167页 |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与权实现的效率价值目标 | 第167-168页 |
2 企业视角下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问题实证研究 | 第168-173页 |
·研究资料与问卷设计 | 第168-169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169-172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172-173页 |
3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与权实现的多方博弈 | 第173-181页 |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权博弈的主体 | 第174-175页 |
·工伤保险参保权争取中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的博弈 | 第175-177页 |
·工伤保险参保权争取中政府与农民工的博弈 | 第177页 |
·工伤保险参保权争取中政府与用人单位的博弈 | 第177-179页 |
·结论 | 第179-181页 |
第八章 农民工工伤救济机制建设 | 第181-205页 |
1 农民工工伤损害的权利救济机制 | 第181-189页 |
·农民工工伤权利救济的内涵及特征 | 第181-183页 |
·农民工工伤权利救济缺损的现状及原因 | 第183-185页 |
·农民工工伤权利救济的方式选择 | 第185-189页 |
2 农民工多种工伤救济形式比较分析 | 第189-196页 |
·工伤侵权救济与工伤保险比较 | 第189-193页 |
·工伤保险与雇主责任保险比较 | 第193页 |
·工伤侵权救济与雇主责任保险比较 | 第193-196页 |
3 农民工工伤救济模式选择 | 第196-205页 |
·用人单位侵权导致农民工工伤事故应采用取代救济模式 | 第198-200页 |
·第三人侵权导致农民工工事故应采用兼得救济模式 | 第200页 |
·用人单位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农民工工伤可采用补充救济模式 | 第200-202页 |
·用人单位没为农民工缴费参保情况下应采用选择救济模式 | 第202-203页 |
·高危行业应主张工伤保险的同时强制性参保商业保险 | 第203-205页 |
第九章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路径安排与机制建设 | 第205-228页 |
1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适应性路径选择 | 第205-214页 |
·控制型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路径安排 | 第205-208页 |
·企业责任型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路径安排 | 第208-210页 |
·保险型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路径安排 | 第210-214页 |
2 "预防—康复—补偿"工伤保险模式设计 | 第214-220页 |
·基本设计思想 | 第214-215页 |
·"预防—康复—补偿"工伤保险制度具体方案设计 | 第215-220页 |
3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创新 | 第220-228页 |
·机制设计思路 | 第220-221页 |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长效机制构建方案 | 第221-228页 |
第十章 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建议 | 第228-237页 |
1 研究结论 | 第228-232页 |
·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劳动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 第228-230页 |
·农民工劳动保护硬环境具一定刚性,短期内难以取得较大改观 | 第230-231页 |
·农民工与政府及资方博奕结果不容乐观 | 第231-232页 |
2 政策建议 | 第232-237页 |
·工伤风险保障体系建设须体现社会利益集团责任与义务 | 第232页 |
·加快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实施 | 第232-234页 |
·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长效机制 | 第234-235页 |
·"预防-康复-补偿"模式应成为农民工工伤保险发展趋势 | 第235-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45页 |
致谢 | 第245-246页 |
作者简历 | 第246-247页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第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