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7页 |
·文献评述 | 第27-30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0-31页 |
4 研究的创新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中国农村环境劣化的史脉与成因 | 第32-60页 |
1 中国农村环境劣化史脉 | 第32-46页 |
·中国古代与近代农业生态环境劣化史脉 | 第32-38页 |
·现当代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环境劣化 | 第38-46页 |
2 中国农村环境劣化成因 | 第46-60页 |
·气候的冷暖变迁造成农业生态环境劣化 | 第47-50页 |
·植被创伤形成沙漠化造成生态环境劣化 | 第50-51页 |
·肆泛开垦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劣化 | 第51-53页 |
·人口遽增使土地承载超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劣化 | 第53-55页 |
·过度灌溉使土地盐化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劣化 | 第55-57页 |
·无休的征战杀戮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劣化 | 第57-58页 |
·科技的双刃剑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劣化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政府传统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机制 | 第60-78页 |
1 我国政府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体系 | 第62-65页 |
·我国政府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 第62-63页 |
·我国政府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 第63-65页 |
2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 第65-69页 |
·《宪法》为基础《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 | 第65-67页 |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规章 | 第67页 |
·环境保护标准及我国签署并批准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 | 第67-69页 |
3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 第69-74页 |
·七十年代的老三项管理制度 | 第69-70页 |
·八十年代后期的环境管理制度 | 第70-72页 |
·九十年代中后期的环境管理制度 | 第72-74页 |
4 我国政府环境保护管理的机制 | 第74-78页 |
·政府环境管理机制的含义 | 第74页 |
·我国政府环境管理机制的特点 | 第74-75页 |
·政府环境管理机制的运行模式 | 第75-78页 |
第四章 政府传统环境管理机制在农村不兼容分析 | 第78-89页 |
1 政府传统环境管理机制在农村的三个不兼容 | 第78-82页 |
·政府环保部门与污染信息不对称决定其不兼容性 | 第78-79页 |
·政府部门行政的分割性决定其管理的不兼容性 | 第79-80页 |
·政府环境管理行政化决定其操作的不兼容性 | 第80-82页 |
2 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在农村无法回避的两个矛盾 | 第82-85页 |
·地方政府保护主义与农民环境利益相矛盾 | 第82-83页 |
·地方政府环保成本高企与回报收益相矛盾 | 第83-85页 |
3 政府组织结构和公众参与的排他性与农村环保相悖 | 第85-89页 |
·政府环保机构倒金字塔结构与农村环保繁务相悖 | 第85-86页 |
·政府环保对公众参与决策的排他性与农村实务相悖 | 第86-89页 |
第五章 先进发达国家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实践 | 第89-117页 |
1 美国农村社区环境运动与环境科技 | 第89-101页 |
·环境正义运动吹响世界农村社区环境运动号角 | 第90-92页 |
·社区公众在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具有实质权力 | 第92-97页 |
·农村垃圾处理政策与社区垃圾科技堆肥方法 | 第97-101页 |
2 欧盟共同体公众参与环保权及社团战略 | 第101-110页 |
·欧盟共同体的公众环保意识与乡村社区措施 | 第101-105页 |
·德国的农民合作社与农民环境保护协会 | 第105-107页 |
·英国公众环评权与环保MGO的非法律和法律战略 | 第107-110页 |
3 日本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机制与社区农民的创造力 | 第110-117页 |
·社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机制"四程"渗透全程 | 第111-113页 |
·从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五大立法看公众参与 | 第113-115页 |
·两次新农村建设中的得失与社区农民的创造力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的选择与培育 | 第117-159页 |
1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选择的比较优势 | 第117-120页 |
2 中国农村社区现代生态文明人的培育 | 第120-128页 |
·人与生态文明人与生态文明经济 | 第120-122页 |
·考量农村社区现代生态文明人的二个视窗 | 第122-125页 |
·从环境公德培育入手培养社区生态文明人 | 第125-128页 |
3 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替代农业公序良俗的培育 | 第128-133页 |
·农村社区科学的公序良俗利于替代农业的发展 | 第128-130页 |
·农村社区发展替代农业的公序良俗建构 | 第130-133页 |
4 中国农村社区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培育 | 第133-141页 |
·农村社区环保委员会的组织性质与精英结构 | 第133-137页 |
·农村社区环保委员会的功能作用与职能优势 | 第137-139页 |
·农村社区环保委员会的社政分立原则与初始运行 | 第139-141页 |
5 中国农村社区环境保护志愿者的培育 | 第141-147页 |
·农村社区环保志愿者是高尚精神的承载者和垂范者 | 第141-144页 |
·青年和大学生是农村社区环保志愿队伍的主干力量 | 第144-145页 |
·农村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基本原则与长效服务机制 | 第145-147页 |
6 中国农村先富人群在社区环保贡献力的培育 | 第147-152页 |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阶层分析 | 第147-150页 |
·先富人群为社区环境作贡献的伦理价值与功用价值 | 第150-152页 |
7 中国农村妇女对社区环保特殊作用的培育 | 第152-155页 |
·农村妇女的特殊作用由其生理心理及其地位决定 | 第152-153页 |
·农村妇女在社区环保中发挥特殊作用需要知识背景 | 第153-155页 |
8 中国农村社区新生代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育 | 第155-159页 |
·社区环保教育战略要从幼儿抓起 | 第155-157页 |
·中小学生环保教育是一项不世之略工程 | 第157-159页 |
第七章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的国家责任 | 第159-175页 |
1 国家调动农村社区农民共同参与环保的战略与政略 | 第160-162页 |
·共同参与体现了国家依靠和相信广大农民群众 | 第160页 |
·共同参与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政略与政策之本 | 第160-162页 |
2 国家助力农村环境保护社团的建立与运行 | 第162-164页 |
·国家政力补充的农村环保社团理应得到国家助建 | 第162-164页 |
·农村环保社团对政府环保诟病理应得到国家鼓励 | 第164页 |
3 国家财政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援与补偿 | 第164-168页 |
·财政支付农村社区污染防治是公共产品生产的本分 | 第164-166页 |
·财政补偿农村社区生态休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之策 | 第166-168页 |
4 国家对农村社区三位一体生态调理创新系统的协调 | 第168-171页 |
·农村社区三位一体生态调理创新系统需要国家协助 | 第168-170页 |
·农村社区三位一体生态调理创新系统在美国的运动 | 第170-171页 |
5 国家对农村生态文化倡导的责任 | 第171-175页 |
·农村生态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取向的重要组成 | 第171-172页 |
·国家生态环境运动亦是倡导一场文化革新运动 | 第172-175页 |
第八章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的法律责任 | 第175-197页 |
1 农村社区环境保护组织管理权的授予与法理依据 | 第175-181页 |
·我国现有法律忽略了社区农民的环境权 | 第175-177页 |
·农村社区环境权是人权与现代法治的要求 | 第177-181页 |
2 农村社区环境保护组织的法律地位与法律保障外鉴 | 第181-184页 |
·俄罗斯农村社区环境保护组织有权制定辖区生态法规 | 第181-182页 |
·美国农村社区环境保护组织参与政府法规制定 | 第182-183页 |
·日本农村社区环境保护组织受理的案件超过国家 | 第183-184页 |
3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理论思考 | 第184-190页 |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必要性 | 第184-186页 |
·我国现有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制度缺陷 | 第186-187页 |
·完善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尝试性建议 | 第187-190页 |
4 我国农村社区环境保护组织的法律权利思考 | 第190-194页 |
·在宪法上规定农村社区的环境权 | 第190-192页 |
·在基本法上授予农村社区环境权 | 第192-194页 |
·建立对社区环境规章制度的审查制度 | 第194页 |
5 设立保护农村社区环境权的司法制度思考 | 第194-197页 |
·需要设立专门的环境派出法庭 | 第195页 |
·建立社区环境诉讼制度 | 第195-197页 |
第九章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的评价指标系统和评价方法 | 第197-252页 |
1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评价框架 | 第197-200页 |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197-198页 |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框架 | 第198-199页 |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意义 | 第199-200页 |
2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指标的筛选与处理 | 第200-213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指标筛选路径 | 第200-201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机构 | 第201-203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体系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203-205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体系的信度检验 | 第203-204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体系的效度检验 | 第204页 |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处理 | 第204-205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05-213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指标的AHP处理 | 第205-206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指标的AHP计算过程 | 第206-207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指标的AHP计算结果 | 第207-213页 |
3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模型构建 | 第213-220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影寻踪聚类分析法 | 第213-215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多层次灰色评价法 | 第215-218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网络分析法 | 第218-220页 |
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及实证分析 | 第220-230页 |
·样本及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220页 |
·实证评价分析步骤 | 第220-226页 |
·评价结论及分析 | 第226-230页 |
5 基于MATLAB的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三维动态评价 | 第230-241页 |
6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及实证分析 | 第241-252页 |
·分析原理 | 第241-242页 |
·ANP分析步骤 | 第242-243页 |
·实证分析 | 第243-252页 |
第十章 结论 | 第252-255页 |
1 研究结论 | 第252-254页 |
2 研究的不足 | 第254-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5-264页 |
致谢 | 第264-265页 |
作者简介 | 第265-266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