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11-12页 |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 | 第11页 |
(二)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语言描述的价值 | 第11-12页 |
(三)笔者的实践经历及研究兴趣 | 第12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科学探究活动 | 第14-15页 |
(二)语言描述 | 第15-16页 |
(三)支持性策略 | 第16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一)皮亚杰的认识论 | 第20-21页 |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 第21页 |
(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第21页 |
六、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一)幼儿园的选取 | 第23页 |
(二)中班幼儿的选取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页 |
(一)文献法 | 第24页 |
(二)观察法 | 第24页 |
(三)访谈法 | 第24页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24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24-27页 |
(一)中班幼儿语言描述行为观察表 | 第24-25页 |
(二)中班幼儿语言描述行为操作定义 | 第25-27页 |
四、研究伦理与研究效度 | 第27页 |
(一)研究伦理 | 第27页 |
(二)研究效度 | 第27页 |
五、研究步骤 | 第27-29页 |
(一)研究准备阶段 | 第27-28页 |
(二)研究实施阶段 | 第28页 |
(三)研究总结阶段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语言描述行为的一般表现 | 第29-46页 |
一、中班幼儿语言描述行为积极性方面的表现 | 第29-34页 |
(一)偏科学性主题的探究活动中幼儿积极性不高 | 第29-31页 |
(二)没有亲身参与的探究活动中积极性不高 | 第31-33页 |
(三)集体探究活动中幼儿描述机会少 | 第33-34页 |
二、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语言描述规范性方面的表现 | 第34-42页 |
(一)个别幼儿语音地域性明显 | 第34-36页 |
(二)个别幼儿词汇量较少、运用不适宜 | 第36-40页 |
(三)个别幼儿语法结构中片段式语句频繁出现 | 第40-41页 |
(四)个别幼儿语言描述不连贯、不完整 | 第41-42页 |
三、中班幼儿语言描述独立性方面的表现 | 第42-44页 |
(一)大部分幼儿没有教师的引导不会进行描述 | 第42-43页 |
(二)大部分幼儿依赖一边操作一边描述 | 第43-44页 |
四、中班幼儿语言描述类型方面的表现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语言描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0页 |
一、时间因素 | 第46页 |
二、语言环境因素 | 第46-47页 |
三、兴趣因素 | 第47页 |
四、性格因素 | 第47-48页 |
五、教师专业水平的因素 | 第48页 |
(一)教师高控制行为 | 第48页 |
(二)教师的提问采取封闭式提问的方式 | 第48页 |
六、幼儿语言发展个体差异的因素 | 第48-50页 |
(一)词汇水平 | 第49页 |
(二)语法水平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科学探究活动中对中班幼儿语言描述行为的支持性策略 | 第50-55页 |
一、为幼儿提供语言描述机会 | 第50-51页 |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 第51页 |
三、培养幼儿语言描述兴趣 | 第51-53页 |
四、接纳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 | 第53-54页 |
五、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 第54页 |
六、教师提供规范的言语示范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1: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语言描述行为观察表 | 第59-60页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