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12-27页 |
一、研究的源起 | 第12-13页 |
(一) 户外体育活动的独特价值 | 第12页 |
(二) 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一) 关于户外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二) 关于教师指导策略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三) 关于活动规则与主体自由的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一) 户外体育 | 第22页 |
(二) 大班幼儿 | 第22页 |
(三) 规则与自由 | 第22页 |
(四) 指导策略 | 第22-23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一) 人类发展生态学为分析教师指导策略的情境提供了基本前提 | 第23页 |
(二) 符号互动理论为教师指导策略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分析提供分析依据 | 第23-24页 |
六、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四)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五) 研究效度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形式及比重 | 第27-41页 |
第一节 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形式 | 第27-38页 |
一、位置变化指导策略 | 第27-29页 |
(一) 保护性位置变化指导策略 | 第27-28页 |
(二) 引导性位置变化指导策略 | 第28-29页 |
二、肢体动作指导策略 | 第29-32页 |
(一) 观察幼儿后的肢体动作指导策略 | 第29-31页 |
(二) 教师主动的肢体动作指导策略 | 第31-32页 |
三、神态态度指导策略 | 第32-33页 |
四、语言指导策略 | 第33-38页 |
(一) 探究式语言指导策略 | 第33-35页 |
(二) 策略式语言指导策略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形式的比重 | 第38-39页 |
一、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形式类型与比例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教师指导策略形式平衡规则与自由矛盾的特点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目的类型及比重 | 第41-43页 |
第一节 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目的类型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目的类型的比重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不同指导情境下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运用情况 | 第43-72页 |
第一节 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情境分析 | 第43-45页 |
一、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情境总体分布 | 第43-44页 |
二、户外体育活动不同指导策略情境中教师指导的次数比较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各种情境下教师指导策略使用的特点 | 第45-72页 |
一、幼儿遇到不安全的情境,多使用肢体保护和语言保护 | 第45-49页 |
(一) 幼儿自身遇到危险情境 | 第46-48页 |
(二) 威胁到他人安全的情境 | 第48页 |
(三) 生活事件 | 第48-49页 |
二、幼儿出现积极行为情境,多使用探究式语言和观察后肢体动作指导策略 | 第49-53页 |
(一) 幼儿主动求助行为 | 第49-52页 |
(二) 良好的品质 | 第52-53页 |
三、幼儿出现消极行为的情境,多使用探究式语言指导策略 | 第53-66页 |
(一) 消极态度 | 第54-58页 |
(二) 破坏行为 | 第58-60页 |
(三) 不明确方法 | 第60-63页 |
(四) 方法不当 | 第63-66页 |
四、活动无法有序开展 | 第66-70页 |
(一) 多数幼儿消极等待 | 第66-68页 |
(二) 材料异常 | 第68-70页 |
五、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教育建议 | 第72-82页 |
第一节 有关教师指导前的准备 | 第72-75页 |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 第72-73页 |
(一) 科学的儿童观 | 第72-73页 |
(二) 科学的教师角色观 | 第73页 |
二、了解幼儿户外活动的基本情况和需要并适时发起指导 | 第73-75页 |
(一) 观察是使用指导策略的前提 | 第73-74页 |
(二) 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 | 第74-75页 |
第二节 有关教师指导策略的实施之建议 | 第75-78页 |
一、活动规则和幼儿主体自由的平衡 | 第75页 |
(一) 保证安全是活动规则和幼儿主体挑战需求的平衡点 | 第75页 |
(二) 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的体验和经验 | 第75页 |
二、灵活使用指导策略 | 第75-78页 |
(一) 不同指导策略的使用特点 | 第76页 |
(二) 指导策略的运用特点 | 第76-78页 |
第三节 有关教师发起指导策略后的反思工作之建议 | 第78-82页 |
一、加强对指导策略的反思,提高指导策略的有效性 | 第78-82页 |
(一) 对发起指导策略时机的反思 | 第79-80页 |
(二) 对教师发起指导过程的反思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研究反思 | 第82-83页 |
一、研究内容的反思 | 第82页 |
二、研究对象的反思 | 第82页 |
三、研究深度的反思 | 第82-83页 |
附录A: 教师指导策略形式编码 | 第83-96页 |
附录B: 教师使用指导策略的目的编码 | 第96-113页 |
附录C: 教师使用指导策略的情境编码 | 第113-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后记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