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创客空间的现状调查与建构策略--以D创客空间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2-15页 |
1. 中小学创客空间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2. 中小学创客空间研究缺乏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 丰富创客空间理论研究 | 第15页 |
2. 为中小学创客空间实践建构提供借鉴 | 第15页 |
3. 促进中小学创客空间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 第15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 创客空间实践的研究 | 第15-16页 |
2. 创客空间意义的研究 | 第16-17页 |
3. 创客空间建构的研究 | 第17-18页 |
4. 已有研究评析 | 第18-19页 |
(四)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9-20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一、从创客运动到创客空间 | 第22-31页 |
(一) 创客运动的兴起 | 第22-24页 |
1. 创客运动的起源 | 第22-23页 |
2. 创客运动的发展 | 第23-24页 |
(二) 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 | 第24-27页 |
1. 创客教育的内涵 | 第25-26页 |
2. 创客教育的本质 | 第26-27页 |
(三) 从创客教育到创客空间 | 第27-31页 |
1. 创客空间的界定 | 第27-29页 |
2. 创客空间的特征 | 第29-31页 |
二、中小学创客空间的教育价值 | 第31-39页 |
(一) 从知识导向走向创造导向:培养创新能力 | 第31-34页 |
1. 知识导向:知识的消费者 | 第31-32页 |
2. 创造导向:知识的创造者 | 第32-34页 |
(二) 从离身学习走向具身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 第34-36页 |
1. 主客二分视角下的离身学习 | 第34-35页 |
2. 关系本体视角下的具身学习 | 第35-36页 |
(三) 从分数评价走向人造物评价:拓宽评价范围 | 第36-39页 |
1. 量化评价:以结果为导向 | 第37页 |
2. 人造物评价: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 第37-39页 |
三、中小学创客空间的现状调查 | 第39-49页 |
(一) 创客空间的建设标准 | 第39-42页 |
1. 创客空间的外部环境 | 第39-40页 |
2. 创客空间的内部建设 | 第40-42页 |
(二) 中小学创客空间的研究设计 | 第42-45页 |
1. D创客空间简介 | 第42-43页 |
2. 访谈设计 | 第43-44页 |
3. 访谈呈现 | 第44-45页 |
(三) 中小学创客空间的问题透视 | 第45-49页 |
1. 创客理念落后 | 第45-46页 |
2. 创客空间支持力度较低 | 第46-47页 |
3. 课程定位不清晰 | 第47页 |
4. 教师创客素养较低 | 第47-48页 |
5. 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48-49页 |
四、中小学创客空间的建构策略 | 第49-59页 |
(一) 激活创造力:树立基于创造的创客理念 | 第49-51页 |
1. 知识观:在创造中获得知识 | 第49-50页 |
2. 学生观:创造是每位学生的本性 | 第50-51页 |
3. 教学观:开展基于学生创造的教学 | 第51页 |
(二) 构建新生态:重构创客空间环境 | 第51-55页 |
1. 物理环境:创造虚实结合的环境 | 第52-53页 |
2. 心理环境: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 | 第53-54页 |
3. 社会环境:构造交流合作的平台 | 第54-55页 |
(三) 整合资源:开展跨界式创客活动 | 第55-59页 |
1. 加强创客空间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 第55-56页 |
2. 完善创客教师的培训体系 | 第56-57页 |
3. 促进创客活动评价的多元化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