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 依法治校研究总体趋势 | 第12-13页 |
2. 依法治校基本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3. 中小学依法治校研究 | 第14-15页 |
4. 依法治校评估标准研究 | 第15-16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 依法治校 | 第16-17页 |
2. 评估标准 | 第17页 |
3. 中小学 | 第17-18页 |
4. 示范校 | 第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 比较研究法 | 第18页 |
2. 专家咨询法 | 第18-19页 |
3. 统计分析法 | 第19页 |
(五)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一、构建评估标准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启示 | 第21-27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1. 法治理论 | 第21-22页 |
2. 善治理论 | 第22-24页 |
(二) 经验启示 | 第24-27页 |
二、评估标准的构建原则、技术路径和基本框架 | 第27-33页 |
(一) 构建原则 | 第27-29页 |
1. 一般原则 | 第27-28页 |
2. 特殊原则 | 第28-29页 |
(二) 技术路径 | 第29-31页 |
(三) 基本框架 | 第31-33页 |
1. 指标构成 | 第31页 |
2. 层级结构 | 第31-33页 |
三、评估标准的初步构建 | 第33-46页 |
(一) 确立一级指标 | 第33-40页 |
1. 确立依据 | 第33-34页 |
2. 构建逻辑 | 第34-35页 |
3. 咨询结果 | 第35-37页 |
4. 评估维度 | 第37-40页 |
(二) 设计二级指标 | 第40-46页 |
1. 设计思路 | 第40-42页 |
2. 设计结果 | 第42-46页 |
四、三级指标遴选及释义 | 第46-56页 |
(一) 三级指标遴选 | 第46-51页 |
1. 构建备选指标库 | 第46-48页 |
2. 筛选三级指标 | 第48-51页 |
(二) 三级指标释义 | 第51-56页 |
1. 客观指标释义 | 第51-53页 |
2. 专家评议指标释义 | 第53-56页 |
五、评估标准权重分配及使用说明 | 第56-68页 |
(一) 评估标准权重分配 | 第56-62页 |
1. 权重确定方法 | 第56-57页 |
2. 权重确定结果 | 第57-62页 |
(二) 评估标准使用说明 | 第62-68页 |
1. 评分标准的使用 | 第62-65页 |
2. 满意度量表的使用 | 第65-66页 |
3. 一票否决事项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77页 |
附录A: 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估标准指标遴选调查问卷 | 第72-75页 |
附录B: 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评估标准权重分配专题咨询问卷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案例和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