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4 研究依据 | 第9-11页 |
1.4.1 理论依据 | 第9-10页 |
1.4.2 现实依据 | 第10-11页 |
第2章 社会支持文献简述 | 第11-17页 |
2.1 社会支持的概念 | 第11-12页 |
2.2 学生群体的社会支持的来源 | 第12-14页 |
2.2.1 家庭支持 | 第12-13页 |
2.2.2 教师支持 | 第13页 |
2.2.3 同伴支持 | 第13-14页 |
2.3 社会支持作用机制 | 第14页 |
2.4 社会支持测量 | 第14-15页 |
2.5 中学生社会支持感研究 | 第15-16页 |
2.5.1 中学生社会支持感相关研究 | 第15页 |
2.5.2 中学生社会支持感干预研究 | 第15-16页 |
2.6 小结 | 第16-17页 |
第3章 研究构想与设计 | 第17-19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17-18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18页 |
3.4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3.4.1 社会支持感 | 第18页 |
3.4.2 蒙古族寄宿制初中生 | 第18-19页 |
第4章 蒙古族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感调查及分析 | 第19-29页 |
4.1 调查过程 | 第19-21页 |
4.1.1 量表翻译 | 第19页 |
4.1.2 问卷预测及分析 | 第19-20页 |
4.1.3 问卷正式施测 | 第20-21页 |
4.2 蒙古族初中生社会支持水平的现状及差异分析 | 第21-27页 |
4.2.1 社会支持感水平总体特征 | 第21-22页 |
4.2.2 社会支持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22-23页 |
4.2.3 社会支持感在小学阶段是否寄宿上的差异分析 | 第23-25页 |
4.2.4 其他人口学变量对社会支持感的差异分析 | 第25-26页 |
4.2.6 年级对社会支持感的方差分析 | 第26-27页 |
4.3 讨论 | 第27-29页 |
4.3.1 对蒙古族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感总体水平的讨论 | 第27页 |
4.3.2 对蒙古族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感的差异分析与讨论 | 第27-29页 |
第5章 蒙古族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感干预研究 | 第29-39页 |
5.1 实验对象 | 第29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5.3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 | 第30-36页 |
5.3.1 社会支持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30页 |
5.3.2 社会支持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 | 第30-31页 |
5.3.3 社会支持团体辅导的单元活动设计 | 第31-36页 |
5.4 干预结果 | 第36-37页 |
5.4.1 实验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感水平对比 | 第36页 |
5.4.2 对照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感水平对比 | 第36-37页 |
5.4.3 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社会支持感水平对比 | 第37页 |
5.5 干预效果分析 | 第37-3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1页 |
6.1 结论 | 第39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39-41页 |
6.2.1 研究创新点 | 第39页 |
6.2.2 不足与展望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1:蒙古族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感量表(汉) | 第44-45页 |
附录2:蒙古族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感量表(蒙)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