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3.1 能力建设 | 第8-9页 |
1.3.2 专业能力指标 | 第9-10页 |
1.3.3 街居社会工作的现状 | 第10页 |
1.3.4 社区“持证社工”的岗位设置 | 第10-11页 |
1.3.5 社区社会工作薪酬与激励机制 | 第11-12页 |
1.3.6 文献述评 | 第12页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4.1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 第12-13页 |
1.4.2 街居“持证社工” | 第13页 |
1.4.3 专业、能力、专业能力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3-15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6.2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1.6.3 访谈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20页 |
2.1 个体基础性因素 | 第16-17页 |
2.1.1 天赋因素 | 第16页 |
2.1.2 知识因素 | 第16-17页 |
2.1.3 经验因素 | 第17页 |
2.2 外部支持性因素 | 第17-20页 |
2.2.1 团队配合 | 第17页 |
2.2.2 专业督导 | 第17-18页 |
2.2.3 继续教育 | 第18页 |
2.2.4 政策支持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青岛市S区街居“持证社工”专业能力及建设现状 | 第20-31页 |
3.1 样本基本概况 | 第20-24页 |
3.1.1 性别、年龄结构 | 第20-21页 |
3.1.2 专业背景与受教育程度 | 第21-22页 |
3.1.3 资格证书获取情况 | 第22-23页 |
3.1.4 岗位分布、工作性质与工作经验 | 第23-24页 |
3.2 专业能力现状 | 第24-27页 |
3.2.1 服务理念 | 第24-25页 |
3.2.2 专业方法运用 | 第25-26页 |
3.2.3 专业知识扩展 | 第26页 |
3.2.4 专业角色认同 | 第26-27页 |
3.3 专业能力建设措施 | 第27-31页 |
3.3.1 专业督导设置 | 第27-28页 |
3.3.2 继续教育培训 | 第28-29页 |
3.3.3 团队交流分享 | 第29-30页 |
3.3.4 政策激励措施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街居“持证社工”专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4.1 街居“持证社工”主动性不强 | 第31-32页 |
4.1.1 参与能力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 第31-32页 |
4.1.2 缺乏自我提升的主动性 | 第32页 |
4.2 教育培训针对性不足 | 第32-34页 |
4.3 能力应用缺乏配套条件支持 | 第34-35页 |
4.3.1 缺乏专业督导和团队的支持 | 第34-35页 |
4.3.2 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 第35页 |
4.4 缺乏相互促进的专业氛围 | 第35页 |
4.5 专业能力提升效果不理想 | 第35-37页 |
第五章 街居“持证社工”专业能力建设的对策 | 第37-40页 |
5.1 完善措施激发人员主动性 | 第37页 |
5.2 改进教育培训方式 | 第37-38页 |
5.3 发挥专业督导作用 | 第38页 |
5.4 “居站分离”创新服务运作方式 | 第38-39页 |
5.5 与高校合作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