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高速公路隧道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高速公路隧道段交通事故分析 | 第11-14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22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21-2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出入.段可变限速理论分析 | 第24-38页 |
2.1 隧道段行车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7页 |
2.1.1 驾驶人行为 | 第24-25页 |
2.1.2 车辆运行状况 | 第25-27页 |
2.1.3 道路条件 | 第27页 |
2.2 高速公路隧道段行车环境 | 第27-29页 |
2.2.1 隧道进出.明暗差异 | 第28-29页 |
2.2.2 隧道光照强度 | 第29页 |
2.2.3 隧道段特殊环境 | 第29页 |
2.3 现有的限速方法及有效性分析 | 第29-33页 |
2.3.1 路段统一限速值 | 第30页 |
2.3.2 分车道、分车型限速 | 第30-31页 |
2.3.3 不良天气条件下限速 | 第31-32页 |
2.3.4 特殊路段限速 | 第32-33页 |
2.4 可变限速控制原理 | 第33-36页 |
2.4.1 可变限速控制作用分析 | 第33-35页 |
2.4.2 可变限速控制原理分析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隧道段交通流模型与仿真验证 | 第38-55页 |
3.1 宏观动态交通流模型及研究现状 | 第38-39页 |
3.2 宏观动态交通流模型 | 第39-46页 |
3.2.1 LWR模型 | 第40-41页 |
3.2.2 CTM (Cell Transmission Model) | 第41-43页 |
3.2.3 METANET模型 | 第43-46页 |
3.3 宏观交通流模型对比与仿真 | 第46-54页 |
3.3.1 模型参数的标定 | 第46-48页 |
3.3.2 仿真实例路段 | 第48页 |
3.3.3 模型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3.3.4 CTM软件介绍 | 第49-50页 |
3.3.5 CTM软件适用性验证 | 第50-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隧道动态限速优化方法研究 | 第55-62页 |
4.1 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指标 | 第55-56页 |
4.2 目标函数 | 第56-58页 |
4.2.1 相邻路段速度差 | 第56-57页 |
4.2.2 瞳孔面积变化速度 | 第57-58页 |
4.3 约束条件 | 第58-60页 |
4.3.1 基于不良天气道路状况的约束条件 | 第58页 |
4.3.2 基于时空速度差的约束条件 | 第58-59页 |
4.3.3 基于隧道本身设计标准的约束条件 | 第59-60页 |
4.4 算法与模型求解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长隧道出入.段可变限速控制仿真分析 | 第62-71页 |
5.1 仿真平台的搭建 | 第62-66页 |
5.1.1 交通仿真的特点 | 第62页 |
5.1.2 VISSIM仿真软件介绍 | 第62-63页 |
5.1.3 COM接 | 第63页 |
5.1.4 仿真路段的建立与平台的标定 | 第63-66页 |
5.2 仿真实验设计 | 第66-67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