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1 导论 | 第16-3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论文框架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8-3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1-69页 |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 第31-52页 |
·动态能力理论的起源 | 第31-33页 |
·动态能力理论综述 | 第33-47页 |
·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与实证研究 | 第47-52页 |
·现有研究不足和本文的研究视角 | 第52-56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52-54页 |
·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 | 第54-56页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56-69页 |
·组织即兴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 第56-62页 |
·企业家精神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 第62-69页 |
3 动态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 | 第69-87页 |
·方法基础 | 第69-76页 |
·系统理论的产生和演进 | 第69-71页 |
·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 | 第71-73页 |
·系统动力学的描述语言 | 第73-75页 |
·成长上限基模 | 第75-76页 |
·理论基础 | 第76-80页 |
·从核心能力到动态能力 | 第76页 |
·成长上限模型与动态能力 | 第76-78页 |
·组织即兴与动态能力 | 第78-79页 |
·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 | 第79-80页 |
·动态能力生成的理论架构 | 第80-84页 |
·动态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 | 第80-82页 |
·动态能力生成的系统动力机制 | 第82-83页 |
·"高杠杆解"与良性循环的激活机制 | 第83-84页 |
·过程悖论与动态能力控制 | 第84-87页 |
·过程悖论提出 | 第84-85页 |
·过程悖论的原因 | 第85页 |
·过程悖论的经济学分析 | 第85-86页 |
·现有认识的局限性 | 第86-87页 |
4 动态能力生成的内在机理 | 第87-105页 |
·核心刚性及相关概念 | 第87-90页 |
·核心刚性的提出 | 第87页 |
·核心刚性的涵义 | 第87-88页 |
·刚性、惯性与惰性辨析 | 第88-90页 |
·战略期间分析:快速战略调整能力的形成 | 第90-94页 |
·快速战略调整能力的概念内涵 | 第90页 |
·快速战略调整能力的形成过程 | 第90-94页 |
·运营期间分析:快速战略执行能力的形成 | 第94-98页 |
·快速战略执行能力的概念内涵 | 第94页 |
·快速战略执行能力的形成过程 | 第94-98页 |
·企业家精神激活系统要素的内在机理 | 第98-105页 |
·企业家精神与实时信息沟通 | 第99-100页 |
·企业家精神与主导逻辑突破 | 第100-101页 |
·企业家精神与资源柔性 | 第101-102页 |
·企业家精神与技术柔性 | 第102-103页 |
·企业家精神与结构柔性 | 第103-105页 |
5 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 | 第105-120页 |
·协同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 第105-109页 |
·协同概念及其管理涵义 | 第105-106页 |
·理论进展 | 第106-107页 |
·动态能力生成过程的协同互动特征 | 第107-109页 |
·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分析框架:协同互动视角 | 第109-117页 |
·概念界定 | 第109-110页 |
·不同层面企业家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110-113页 |
·不同层面企业家精神之间的互动机理 | 第113-117页 |
·基于协同互动视角的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分析框架 | 第117-120页 |
·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理论模型 | 第117-119页 |
·不同层面的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贡献 | 第119-120页 |
6 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动态能力策略:来源、扩散与传承 | 第120-144页 |
·个体层面企业家精神的来源 | 第120-123页 |
·企业家本人的禀赋和经验 | 第120-121页 |
·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 | 第121-122页 |
·社会制度与文化 | 第122-123页 |
·企业家精神扩散机理 | 第123-138页 |
·概念的提出 | 第123-124页 |
·企业家精神扩散的本质 | 第124-127页 |
·企业家精神扩散的分析框架 | 第127-130页 |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企业家精神扩散路径分析 | 第130-134页 |
·企业家精神扩散的保障机制 | 第134-135页 |
·企业家精神扩散过程中的支持机制 | 第135-138页 |
·企业家精神的动态传承 | 第138-144页 |
·企业家精神内涵的动态演变 | 第138-140页 |
·企业家精神的动态传承机制 | 第140-144页 |
7 实证分析:案例考察与思考 | 第144-186页 |
·研究设计 | 第144-146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44页 |
·目标案例的选取 | 第144-145页 |
·资料收集方法和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145-146页 |
·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 | 第146页 |
·案例企业背景及发展历程 | 第146-160页 |
·苹果公司 | 第146-149页 |
·丰田汽车公司 | 第149-152页 |
·联想集团 | 第152-155页 |
·海尔集团 | 第155-158页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第158-160页 |
·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的跨案例比较研究 | 第160-173页 |
·组织即兴能力的生成机理 | 第160-165页 |
·企业家精神激活系统要素的内在机理 | 第165-172页 |
·战略调整时点的识别与动态能力控制 | 第172-173页 |
·企业家精神培育的跨案例比较研究 | 第173-186页 |
·企业家精神构建的比较案例检验 | 第173-175页 |
·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匹配关系分析 | 第175-176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76-18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86-191页 |
·研究结论 | 第186-188页 |
·实践启示 | 第188-190页 |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190-191页 |
读博阶段研究成果 | 第191-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6页 |
后记 | 第206-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