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国内外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外中美师生关系比较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文献法 | 第14-15页 |
·谈话法 | 第15页 |
·参与观察法 | 第15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17-18页 |
·师生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 第18-19页 |
·师生关系的认识历程及对教育的影响 | 第19-23页 |
·古代社会(1840年以前)中国及西方国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 第19-20页 |
·近代社会(1840-1949)中国及西方国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 第20-21页 |
·现代社会(1949年至今)中国及西方国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 第21-23页 |
·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23-25页 |
·民主平等、相互对话 | 第23-24页 |
·互尊互爱、相互信任 | 第24页 |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 第24-25页 |
第3章 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 第25-45页 |
·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比较 | 第25-26页 |
·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 | 第25-26页 |
·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 | 第26页 |
·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具体表现形式比较 | 第26-28页 |
·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26-27页 |
·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27-28页 |
·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影响比较 | 第28-30页 |
·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对其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影响 | 第29页 |
·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对其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影响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因素与成因比较 | 第31-45页 |
·不同教育体制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 第31-32页 |
·不同历史文化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不同价值观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教育目的和功能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中美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对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 第36-38页 |
·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 第38-39页 |
·学校、家长及社会对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 第39-40页 |
·不同教学方式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 第40-42页 |
·不同教学评估方式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 第42-43页 |
·不同班级规模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 | 第43-45页 |
第4章 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对中国的启示 | 第45-53页 |
·构建尊师爱生的校园文化 | 第45-46页 |
·构建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评价体系 | 第46页 |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 | 第46-49页 |
·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 第47页 |
·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 第47-48页 |
·增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提高教师处理师生冲突的能力 | 第48-49页 |
·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 第49页 |
·探索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式 | 第49-50页 |
·增强学生主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意识 | 第50页 |
·增强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教育合力 | 第50-51页 |
·扩大中外教育交流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