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表目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选题概述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 有效教学理论 | 第22页 |
2.2 发现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页 |
2.4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2.5 合作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2.6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 第26-36页 |
3.1 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背景 | 第26-27页 |
3.2 “导学案”高效课堂 | 第27-29页 |
3.2.1 高效课堂 | 第27-28页 |
3.2.2 “导学案”教学模式 | 第28页 |
3.2.3 “导学案”与高效课堂 | 第28-29页 |
3.3 “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 第29-32页 |
3.3.1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 第29-30页 |
3.3.2 “三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 第30-31页 |
3.3.3 “二四六”学案导学模式 | 第31-32页 |
3.4 “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素分析 | 第32-36页 |
3.4.1 “导学案”的核心地位 | 第32-33页 |
3.4.2 “导学案”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 | 第33页 |
3.4.3 角色转换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36-52页 |
4.1 备课 | 第36-42页 |
4.1.1 “备”学生 | 第36-37页 |
4.1.2 备“导学案” | 第37-42页 |
4.2 地理“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 | 第42-44页 |
4.3 地理“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 | 第44-52页 |
4.3.1 库尔勒四中引进“271”课堂教学模式 | 第45-48页 |
4.3.2 库尔勒四中的“151”生动课堂教学模式 | 第48-50页 |
4.3.3 教学实践总结与感悟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导学案”地理高效课堂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52-68页 |
5.1 调查样本和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5.1.1 调查样本 | 第52-53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53页 |
5.2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53-63页 |
5.2.1 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 第53-54页 |
5.2.2 对地理“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的看法 | 第54-58页 |
5.2.3 对地理“导学案”的认识 | 第58-60页 |
5.2.4 对地理课堂分小组教学的看法 | 第60-63页 |
5.3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63-68页 |
5.3.1 学校的重视程度 | 第63-64页 |
5.3.2 教师倾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 第64-65页 |
5.3.3 “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的问题 | 第65-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4页 |
6.1 研究结果 | 第68-70页 |
6.1.1 对学生的研究结果 | 第68-69页 |
6.1.2 对教师的研究结果 | 第69-70页 |
6.2 实施建议 | 第70-7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一 | 第78-80页 |
附录二 | 第80-82页 |
附录三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