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技能培训及其评估现状分析 | 第16-29页 |
2.1 基础概念 | 第16-19页 |
2.1.1 技能培训 | 第16-17页 |
2.1.2 电力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 第17-18页 |
2.1.3 培训效果评估 | 第18-19页 |
2.2 培训效果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培训效果评估在培训系统中的地位 | 第19-20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页 |
2.2.3 培训转化理论 | 第20-21页 |
2.3 培训效果评估的主要模型 | 第21-24页 |
2.3.1 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评估模型 | 第21-22页 |
2.3.2 CIRO的模型 | 第22-23页 |
2.3.3 考夫曼五级评估法 | 第23页 |
2.3.4 菲利普斯投资回报率评估模型(ROI) | 第23-24页 |
2.3.5 罗伯特·布瑞科夫成功案例模型 | 第24页 |
2.4 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 | 第24-27页 |
2.4.1 问卷调查法 | 第24-25页 |
2.4.2 访谈法 | 第25页 |
2.4.3 内省法 | 第25-26页 |
2.4.4 观察法 | 第26页 |
2.4.5 关键事件评估法 | 第26-27页 |
2.4.6 测验方法 | 第27页 |
2.5 影响评估体系选择的因素 | 第27-28页 |
2.6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省级电网公司技能培训评估流程与指标设计 | 第29-35页 |
3.1 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设计 | 第29-30页 |
3.1.1 影响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设计的因素 | 第29-30页 |
3.1.2 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30页 |
3.2 培训评估效果的设计流程 | 第30-32页 |
3.2.1 设计流程原则 | 第30页 |
3.2.2 具体设计流程 | 第30-32页 |
3.3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第32-34页 |
3.3.1 培训组织与实施指标 | 第32-33页 |
3.3.2 培训后的结果指标 | 第33-34页 |
3.3.3 组织绩效指标 | 第34页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省级电网公司技能培训评估模型分析 | 第35-49页 |
4.1 现行技能培训评估模型 | 第35-36页 |
4.1.1 评估的程序 | 第35页 |
4.1.2 评估的内容 | 第35-36页 |
4.1.3 形成评估报告 | 第36页 |
4.2 现行技能培训评估模型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4.3 评估模型的改进 | 第37-39页 |
4.4 评估模型的量化标准与方法 | 第39-41页 |
4.4.1 模型量化参照的标准 | 第39-40页 |
4.4.2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40-41页 |
4.5 评估模型的量化与应用 | 第41-48页 |
4.5.1 第一级评估的量化与应用 | 第41-43页 |
4.5.2 第二级评估的量化与应用 | 第43-44页 |
4.5.3 第三级评估的量化与应用 | 第44-45页 |
4.5.4 第四级评估的量化与应用 | 第45-46页 |
4.5.5 第五级评估的量化与应用 | 第46-48页 |
4.6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49-61页 |
5.1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慨况 | 第49-50页 |
5.1.1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状况 | 第49页 |
5.1.2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概况 | 第49-50页 |
5.1.3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 第50页 |
5.2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人员队伍现状 | 第50-51页 |
5.3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需求分析 | 第51-53页 |
5.4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 第53-56页 |
5.4.1 管理方针 | 第53页 |
5.4.2 管理目标 | 第53页 |
5.4.3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组织机构 | 第53-56页 |
5.5 评估模型应用实践效果分析 | 第56-60页 |
5.5.1 培训评估项目情况 | 第56页 |
5.5.2 评估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5.6 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